第1409章 四量拨千斤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九十二章 四量拨千斤
泰勒科切克战役算得上是中东战争中的第二次决战。即继2058年底的大马士革争夺战之后,交战双方首次在一个战场投入的兵力超过50万,而且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决战性战役。
事实上,这场战役的意义远没有传闻的那么重大。
在6月24日夜间到7月7日的决战阶段,共和国陆军先后投入4个战斗单位的10万兵力,而美国陆军也先后投入8个主力师大约16万兵力,算上双方盟国投入的兵力,在此期间参战的部队大约在50万左右。如果从战役目的,即消耗对方有生力量来看,可以说双方都达到了目的。在决战阶段结束的时候,共和国陆军伤亡与失踪官兵大约35000人,盟国军队损失的兵力在10万到11万之间;美国陆军伤亡与失踪官兵大约55000人,盟国军队损失的兵力在15万左右。也就是说,交战双方损失的总兵力占到了参战兵力的7成左右,即除了共和国陆军与美国陆军之外,其他几支军团几乎全军覆没。这样的战斗结果,多少让交战双方的指挥官有点意外,而且超过了双方的战前预期。也就是说,在决战阶段的战斗结束之后,西约集团联军丧失了进军摩苏尔的能力,而集约集团联军也丧失了攻占摩苏尔与代尔祖尔的能力。虽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双方围绕着摩苏尔与代尔祖尔打了几场规模不算太小的战斗,但是结果是谁也奈何不了谁。到2059年底,随着中东战场上的整体局势发生重大转变,即共和国陆军开始向中东战场增兵,准备在该方向发起战略反击的时候,李东石主动从摩苏尔与代尔祖尔撤军,为接下来的进攻行动留出空间。由此可见,这场持续数个月的反击战役,最大的收获就是消耗了双方的兵力。虽然从长远来看,因为美军与以军没有能够抓住2059年下半年的宝贵机会休养生息,而是在中东的沙漠与山地中与兵力有限的共和国军队消耗了大量精力,对接下来的战略防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从整体战局上看,即便没有这次反击战役,李东石也有能力在接下来的战略进攻中消耗掉相当的美军,并且夺得战场主动权。
这种打嫌多、不打嫌少的情况,在所有战场上都存在。
如果要说严重程度的话,自然以太平洋战场为最。
说得不客气一点,整个2059年下半年,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都在打酱油,而美国海军与陆战队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可否认的是,为了积蓄力量而暂缓进攻在海洋战场上并不罕见。
不管怎么说,海洋战场上的主力是舰队、而不是陆战队。虽然从战术角度讲,在大规模战争中,只有舰队与陆战队相互配合与相互支持,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用最小的代价击败敌人,但是在主次之分上。舰队仍然是主力,陆战队则是进攻辅助力量。如此一来,只有在舰队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才有能力发起战略进攻。
共和国海军打了快1年的酱油,就是因为舰队还没有做好准备。
直到2059年底,随着8艘“唐”级主力舰正式服役,共和国海军才获得了足以在太平洋战场上发动一次战略进攻的兵力。这个时候,8艘“秦”级主力舰也早已恢复战斗力,而且在之前的战斗中首创的几艘航母也恢复了战斗力。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可以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2支主力舰队与1支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算上在年中服役的“崇明岛”号与“太平岛”号海上基地(均为由44艘模块船组成的第四代海上基地),以及一直在西太平洋上活动的“台湾岛”号、“海南岛”号与“长兴岛”号海上基地,共和国海军能够在进攻方向上投入总吨位超过3000万吨的各类作战舰船。
毋庸置疑,这是一支强大到足以支撑共和国陆战队登上澳洲大陆的海上进攻力量。
虽然到2059年底,美国海军也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了总吨位接近3500万吨的各类作战舰船(大约80%是海上基地,而大型战舰的总吨位也就300万吨左右),但是在缺乏主力舰队的情况下,美国海军无力阻挡共和国海军的前进步伐。受此影响,在2059年11月底之前,美军主动放弃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将兵力集中在马绍尔群岛与威克岛。并且在密克罗尼西亚南面的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集中了数十万兵力与数千架作战飞机,摆出了不惜一切代价阻挡共和国海军南下的架势。
事实上,当时美国当局最担心的不是共和国海军南下,而是东进。
虽然在整个2059年,美军都在加强夏威夷群岛方向上的防御力度,不但把原先驻扎在关岛的大部分守军转移到威克岛与中途岛,还从本土抽调了10多万精锐部队(其中半数是美国陆军的作战部队)去巩固夏威夷群岛的防御。为了让这么多的防御部队派上用场,美国当局还在短短几个月内,向夏威夷群岛(包括威克岛与中途岛)运送了数千万吨物资,其中大多是工程物资。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美军不但扩建了夏威夷群岛的地面防御阵地,还修建了大批地下防御工事,并且用海地隧道将瓦胡岛、毛伊岛与夏威夷岛等群岛东部的几座大型岛屿连了起来(瓦胡岛西面就是1条深度在1500米以上的海沟,修建海底隧道的难度过于巨大)。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构筑夏威夷群岛的防御设施时,美军充分参考了“罗塔岛大爆炸”产生的影响,而且夏威夷群岛与马里亚纳群岛在地质上一样,都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群岛,而夏威夷岛上还有当今世界上最活跃的活火山,所以在构筑防御设施的时候,美军除了需要考虑由火山活动产生的危害之外,还可以将这种危害用来对付登岛部队。
可以说,美军拼命加强夏威夷群岛的防御只有一个目的,即保卫本土。
虽然从任何角度看,共和国海军都会先南下后东进,即首先攻占澳大利亚,确保侧翼安全,并且使北印度洋航线免遭威胁。要知道。到2059年12月31日,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军攻击潜艇在北印度洋航线上取得了2300万吨的战绩,其中95%是货轮,而且基本上都是满载货物的货轮,由此导致的损失对共和国军队在中东战场上的作战行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迫使共和国海军不得不用更多的资源来建造护航战舰与运输船只,以弥补损失,而不是把宝贵的资源用来建造主力舰。随着美军部署在澳大利亚的攻击潜艇数量直线增长,特别是位于悉尼、墨尔本与阿德莱德的3座造船厂具备了建造攻击潜艇的能力,美军与澳军潜艇对北印度洋航线的威胁还将增加不少,甚至会对南海的海上航线构成致命威胁。可以说,仅此一点就能让共和国海军暂时放弃攻打夏威夷群岛的打算。但是从美国的立场出发,如果共和国海军能够支持陆战队登上夏威夷群岛,并且稳步向东推进,在占领瓦胡岛之后,共和国海军就可以以此为基地,出动潜艇封锁美国西海岸的所有港口与巴拿马运河,从而切断从美国本土到澳大利亚的海上航线。对于澳大利亚的造船厂与配套工厂,共和国当局只需要等到轰炸机的产量提升起来,用持续不断的战略轰炸就能使人口不到1亿的澳大利亚在1年之内失去威胁。
总而言之,直接东进是缩短战争进程的有效办法。
从美国的利益出发,自然是首先保住夏威夷群岛。如此一来,美国当局就得在战略部署上做文章。即想办法yin*共和国海军南下攻打澳大利亚。为此,美国海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大肆向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增兵的时候,却在全力加强威克岛与中途岛的防御部署。这一举措落到共和国眼里,自然是南下容易,东进困难了。
不可否认,直接攻打夏威夷群岛确实是个很大的诱惑。
问题是,不管海军有什么想法,基本战略必须符合共和国的总体战略。
前面多次提到,北印度洋航线是共和国的生命线。虽然共和国本土拥有几乎所有必须的战略资源,而且绝大部分战略资源的储量都非常巨大。算上几个邻国的资源,即便海上航线全部断绝,共和国也不会出现资源不够的情况。问题是,共和国的劳动力并没有人口数量那么惊人,而且开采本土资源的代价是从海外进口的好几倍。可以说,如果必须开采本土资源的话,就得在劳动效率不高的资源行业投入大量劳动力,从而对共和国的整体工业生产能力与战争潜力产生巨大影响。
可以说,如果算上开采本国战略资源对战后世界局势、特别是恢复战争创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就算用护航战舰把印度洋填满,也要比费时费力的启动那些尘封数十年的矿洞划算得多。
必须承认,在战争时期,共和国舍近求远,用盟国的资源来支撑整场战争,肯定是非常自私的行为,但是从整体局面来看,这无疑是生产力最优化的结果。事实上,这也是美国采取的基本战略,即将生产效率低下的产业转移到国外,利用本国有限的劳动力,生产出最多的军事物资。
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肯定首先南下占领澳大利亚,堵住美军进出印度洋的通道。
同样的道理,在攻打澳大利亚的时候,共和国海军还会在印度洋上展开行动,即南下控制非洲大陆南部地区,要么是南非主动加入集约集团,要么是共和国军队攻入南非,以此关闭美军潜艇进入印度洋的另外一条通道。
只有在完成这两步之后,共和国海军才会挥师东进,攻打夏威夷群岛。
为了证明占领澳大利亚的重要性,早在2059年初,即雅浦海战结束后,占领马里亚纳群岛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利用专门为这场战争准备的超级计算机群,对北印度洋上的保交与破交作战今夕国内了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美国能够按照计划在2060年将攻击潜艇的产量在2059年的基础上提高一倍,即便不考虑在澳大利亚建造的潜艇,而且按照2059年的比例向北印度洋派遣“狼群”,共和国都会损失大约7000万吨商船,而共和国在2060年的最大承受能力,即在不影响战略海运的前提下所能损失的商船总吨位不到5000万吨,而且在超过4000万吨的情况下,就会对战舰的建造工作产生影响,从而对海军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
根据这一结论,共和国海军更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集中兵力南下攻打澳大利亚。
按照共和国当局在2059年制订的作战计划,最迟在2060年9月底,也就是第三季度末,共和国海军就得夺取西南太平洋的制海权,将战线推进到所罗门群岛南面的珊瑚海,并且在新喀里多尼亚或者瓦努阿图登陆,即为进军澳大利亚做好准备。
毫无疑问,这份计划非常紧凑,让海军不得不考虑是否绕过所罗门群岛。
虽然从理论上讲,所罗门群岛是澳大利亚的北大门,要想没有后顾之忧,就得占领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要知道,100多年前,日本海军南下的时候,也是首先占领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并且在群岛南部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上与美军鏖战。但是从实际情况,特别是海军的进攻距离上推算,攻打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的意义并不大。首先是可以动用部署在伊里安岛(即新几内亚岛)西面的地面部队牵制住岛上的美澳军队,然后动用部署在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的航空兵,让美军放弃新几内亚。对于所罗门群岛,则完全可以采用只封锁不攻打的战术,即在海军夺取了制海权之后,以封锁的方式让美军无法利用所罗门群岛,也就无法将所罗门群岛当成澳大利亚的屏障。
对于这一战术选择,海军与陆战队早就达成了共识。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在美军主动放弃密克罗尼西亚之后,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南下攻打澳大利亚的最要问题中,除了夺取制海权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前进基地,毕竟密克罗尼西亚没有几座面积大得足以容纳几十万地面部队的岛屿,而马里亚纳群岛距离澳大利亚又过于遥远。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安排进攻战术,都得在登陆澳大利亚之前为陆战队建立一处足够庞大的前进基地。
如果能够确保制海权,自然是距离澳大利亚越近越好。
有人会说,北面的印度尼西亚距离澳大利亚就非常近。问题是,如果部队从印度尼西亚出发的话,只能在澳大利亚西北与北部地区登陆,而澳大利亚的核心地区在东南,甚至除了东南地区与狭窄的沿海地区之外,剩下的就是荒无人烟的沙漠与戈壁了。如此一来,即便共和国陆战队能够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上岸,也要穿越3000多千米的荒漠,才能到达悉尼与墨尔本,而在陆上行军3000千米的代价,相当于在海上推进10000千米。也就是说,与其在澳大利亚西北登陆,还不如绕过印度尼西亚,在澳大利亚东南或者东部地区上岸,以此来缩短后勤补给线,降低保障难度。
综合这些情况,最佳的出发点自然是新喀里多尼亚。
这座位于珊瑚海东面的岛屿的面积将近20000平方千米,是西南太平洋上面积最大的几个岛屿之一,而且岛上的努美阿还是该地区最好的深水良港之一,加上近200万的常住人口,这里绝对是共和国陆战队的理想栖身之地。问题是,新喀里多尼亚、以及邻近的洛亚蒂群岛都是法国的海外省,也就是法国的领土。虽然在行政划分上,海外省拥有几乎所有行政自治权,即除了外交、国防等属于中央政府的大权之外,海外省拥有自主权,但是这并不妨碍新喀里多尼亚与法国的关系,即攻打新喀里多尼亚等于向法国开战,而向法国开战就等于向欧盟开战。
毫无疑问,在欧盟还没有参战的情况下,共和国陆战队的官兵别想踏上努美阿的码头。
除了新喀里多尼亚之外,次优选择就是瓦努阿图共和国与所罗门群岛。虽然从距离上看,两者的地理条件相差不大,但是瓦努阿图维拉港的容纳能力与基础设施都要比所罗门群岛的霍尼亚拉好得多。唯一的问题就是,瓦努阿图是法语国家,而且在独立之前是法国的海外省,与法国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连大部分国民都拥有法国护照。因为所罗门群岛是英联邦成员国,独立之前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而英国又是西约集团成员国,是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盟国,所以瓦努阿图的那些问题,在所罗门群岛都不存在。
受此影响,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制订了三份计划。一是攻打所罗门群岛、二是占领瓦努阿图、三是从新喀里多尼亚出发,每一份计划都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了安排。
如果要让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选择的话,最理想的结果莫过于法德意领导的欧盟参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欧盟参战,哪怕受传统关系与国内民意的影响,欧盟不大可能向美国宣战,更不可能出兵参与针对美国的军事行动,但是作为共和国的盟国,法国绝对没有理由拒绝在远离本土的太平洋战场上,为共和国军队提供一点点便利。也就是说,到时候只需要让海军夺取制海权,陆战队就能以新喀里多尼亚为跳板,直接攻打澳大利亚,而不需要在此之前攻打所罗门群岛,也不需要在瓦努阿图浪费太多的时间。
如果说什么是最糟糕的情况,自然是出兵攻打所罗门群岛。
不管怎么说,本着以最糟糕的情况做准备,争取创立最好机会的原则,在2059年下半年,共和国当局在欧盟身上花了很大的精力。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在“限武谈判”的双边谈判中,共和国当局甚至一度暗示法德意等欧盟主要成员国,只要欧盟参战,共和国不但会提供先进武器装备的生产技术,还将在会师的时候向欧盟无偿援助足以武装数十个师与数支航空队的武器装备,帮助欧盟获得抵抗美国的军事力量,并且在共和国海军进军北大西洋之前,以有偿的方式为欧盟提供数十艘大型战舰。
总而言之,只要欧盟肯参战,什么都好说。
问题是,欧盟国家的领导人并不笨,非常清楚欧盟对这场战争的影响。
说得确切点,用“四量拨千斤”来形容欧盟的影响一点都不为过。
正是如此,在与共和国进行双边谈判的时候,欧盟当局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别的不说,在陆军武器装备援助上,欧盟就要求在参战后的3个月之内获得120个师(30个装甲师、30个机步师与60个步兵师)全部重型武器装备。要知道,在2059年底,欧盟所有成员国的陆军加起来也只有80个师。暂且不说共和国有没有这么多的武器装备、也不说这么做会对欧亚大陆产生多大的影响,仅从交接时间上看,要在3个月内移交相当于4800万吨的武器装备,而且是在海运不通的情况下,用铁路、公路与空运的方式运送这么多武器装备,也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
当然,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本来就是谈判的特点。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欧盟要价。说得明白点,欧盟当局漫天要价的主要原因还是想避免与共和国过早讨论参战问题,即在解决了更重要的问题之前,欧盟并不想被卷入战争。
这个问题,就是俄罗斯的战后安置问题。
虽然大陆战场上的战斗还没有结束,俄罗斯甚至动员了一支规模超过1000万的,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地面部队,但是没有人怀疑,随着共和国陆军再次发起进攻,俄罗斯战败就将进入倒计时阶段。事实上,连俄罗斯当局都承认,战败只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很有必要在彻底战败前讨论战后安置问题,不然俄罗斯也不会参与“限武谈判”。
由此可见,到这里,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上,即这场战争到底要打成什么样子。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虽然有几十个中立国赶来凑热闹,但是真正有能力在交战双方之间周旋的只有抱成一团的法德意。在谈判开始之后,法德意就代表欧盟提出了一份总体解决方案,即战胜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吞并与肢解战败国,保证在战争结束之后向战败国逐步归还外交、国防、财政等等基本主权,并且在此期间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切实保证战败国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等等,而作为对等交换条件,战胜国有权在战败国驻军,并且以租借的方式获取维持驻军所需的基本设施与物资,战争结束之后,战胜国还有权根据战争所造成的直接损害要求战败国进行国家赔偿。总而言之,战胜国不能恣意妄为,而战败国则要为战争承担责任。
客观的讲,法德意的提议并不出格,而且对胜败双方都有所照顾。
问题是,不管是占优势的共和国、还是处于劣势的美国、乃至完全挨打的俄罗斯,都不可能立即采纳欧盟的建议。可以说,在是否采纳欧盟建议的问题上,关系到的还不仅仅是国家的面子,而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受此影响,“限武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可以说,直到2059年底,谈判都局限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比如占领军有没有在占领区内实施战时管制的权力。很明显,这样的问题不但没有营养,还在浪费时间。换个角度看,双方在这样的问题上花费宝贵的时间,主要目的就是浪费时间。
毫无疑问,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
随着时间迈向2060年,当共和国再次积聚起在多个方向上发起战略进攻的力量、而以美国为首的西约集团联军却在所有战线上疲于奔命的时候,转机终于到来,而且最先嗅到转变味道的就是欧盟。
不得不承认,欧盟能够顶到2059年才做出让步,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从战略上讲,早在战争爆发前,法德意就做出了靠近共和国的战略决策,不然也不会赶在战争爆发前与共和国签署安全协议。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即便在大战爆发后,欧盟也想左右讨好,即利在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的时候渔利,即便欧盟没有机会因此而独霸全球,也可以完成一体化进程,成为第三个超级大国。但是对欧盟来说,做出选择只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必须在战争结局明了之前做出决策,不然就不可能获得想要的利益,甚至有可能被取胜的一方完全边缘化,再次沦落为无足轻重的国际势力。从战局发展来看,在2059年之前,即共和国陆军将战线推到莫斯科郊外的时候,欧盟就应该做出选择。虽然2059年初的“罗塔岛大爆炸”对欧盟的战略决策产生了影响,让欧盟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但是随着共和国率先爆发出惊人的战争潜力,在各项数据上均超过美国、甚至遥遥领先,欧盟当局就没有理由继续忽悠下去,而是应该尽快定策。
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欧盟再犹豫下去,共和国就会翻脸了。
根据战后的传闻,在2059年中期,也就是“限武谈判”开始后不久,共和国海陆天三军就一致要求在全部战线上发起战略进攻,而不是为了顾虑某些国家的感受,而在战略上有所犹豫。当时袁晨皓甚至专程赶回新都,向裴承毅施压。更重要的是,连一向支持裴承毅的华剑锋都认为,最迟不过2060年第一季度末,共和国就得对与欧关系做出定性,即到时候要么是欧盟主动开放新喀里多尼亚,要么是共和国陆战队登上新喀里多尼亚。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裴承毅向袁晨皓让步,或者采纳了华剑锋的建议,毕竟海军确实制订了攻打所罗门群岛的作战行动,而且这2059年底的时候海军与陆战队都在为攻打所罗门群岛做准备,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会强行占领新喀里多尼亚,但是有理由相信,裴承毅肯定考虑了袁晨皓与华剑锋的提议,而且以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能力,肯定能够迅速调整作战部署。要知道,在制订攻打所罗门群岛的作战计划时,海军与陆战队也制订了占领与控制新喀里多尼亚,并且以此为基地攻打澳大利亚的作战计划。
作为聪明,而且是必然的选择,共和国当局肯定会在“限武谈判”的双边接触中,有意向欧盟透露相关信息,以此向欧盟施压,迫使欧盟做出选择。
当然,仅仅是谈判桌上的工作,显然不足以让欧盟信以为真。
从表达战争决心来看,共和国当局至少应该在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上有所举措,比如向前线增兵。
正是如此,在2059年12月初,共和国当局开始全面调整军事部署。
按照由元首府直接下达的最高作战令,在1个月之内,不但要让之前轮换撤回后方与本土休整的主力部队全部返回前线,还要向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各增兵250万与120万,并且按照主力部队的标准部署航空兵与炮兵。作为协助行动,集约集团成员国也将向两个战场各增兵400万与250万。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共和国在故意制造紧张气氛。
显然,这就太低估共和国的战争潜力了。
在战争动员方面,所有国家都一样,即动员有一定的延后性。正常情况下,从下达动员令开始,大部分国家都需要2到3年才能完成全部动员工作,具体需要多久,主要由国家的基本情况与前期准备决定。众所周知,在战争爆发之前,共和国花了8年做战前准备,为战争期间的动员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能够在2年内完成全部动员。这一点,在共和国的战争生产力上体现得非常清楚。拿陆军与陆战队的通用地面主战平台的产量来说,2058年超过5万台,基本上实现了战前预期,即在战争的第一年将产量在和平时期的基础上提高10倍;到205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惊人的10万台,即以100%的速度增长,如此巨大的产能不但能够武装共和国陆军与陆战队,还为盟国武装了200个师的地面部队。预计到2060年的时候,这一数字将达到15万台,既在2058年的基础上再翻一倍,在满足共和国陆军与陆战队的扩军需求之外,帮助盟国武装600个师。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一数字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保持稳定,并且在战略大转折出现后稳步递减(到时候扩军需求将明显减弱),按照共和国当局的估计,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共和国的军火工厂生产的地面主战平台在100万台左右。
正是如此,共和国陆军杀入东欧大平原之后,就有人认为,对共和国来说,要不要越过内穆纳斯河攻入波兰,不是兵力上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这样的政治需求,即攻打欧洲对共和国有没有好处。
当共和国决定向俄罗斯增兵数百万,肯定不是闹着玩的事情。
事实上,对欧盟威胁更大的,还是共和国在中东战场上的举措。从战略布局来看,共和国首先得占领莫斯科,然后得把战线向西推进大约1500千米,才有能够对欧盟国家构成威胁,而在中东战场上,因为交战区域内的国家都没有能力阻挡共和国的大军,所以只要美军在该地区战败,共和国的地面部队就能迅速将战线推到地中海边上,然后通过以色列将战线退到西奈半岛,结合在红海方向上的行动,迫使埃及表态。北方战线上,共和国的地面部队则能直接从伊斯坦布尔进军欧洲大陆,在控制了希腊、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等国后,与北面大陆战场上的军团会师。打到这个时候,欧洲国家不但需要在东线战场上抵抗数以百万计的共和国军队,还要提防南面的侧翼方向,防止共和国军队从地中海南岸推进,完成对欧洲的侧翼包围。
战争打到这一步,欧洲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共和国进行赤裸裸的军事威胁时,欧洲国家却没有应对办法。
虽然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得到公认的军事强国,但是比起超级大国,法国这种地区性强国的差了好几个级别。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已经完成战争动员,国家处于全面战争状态,而欧洲还在安享和平,就算立即进行战争动员,也不可能赶在共和国的大军扫荡整个欧洲大陆之前取得成果。更重要的是,以欧洲的政治体制,在共和国的军队攻入欧盟成员国之前,恐怕没有哪个欧洲国家的民众会让政府进行战争动员。
摆在欧洲国家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即按照预定线路前进。
受此影响,在2059年12月下旬,法德意代表欧洲集体安全组织与共和国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即在不要求欧盟向美国宣战的情况下,欧盟将出兵控制俄罗斯西部地区,以及白俄罗斯全境,顿河以西的半个乌克兰,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以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而欧盟要做的,就是让俄罗斯当局承诺不在战争中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对等条件,如果俄罗斯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欧盟则将向美国宣战,参与接下来的所有作战行动,并且在战后与共和国瓜分俄罗斯。
当然,这份秘密协议的具体内容肯定不会如此简单。
虽然欧盟并没有提出以什么方式让俄罗斯放弃抵抗,但是对共和国来说,这也是结束大陆战争的唯一办法。更重要的是,即便出现了最糟结果,即俄罗斯在最后关头使用了战术核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共和国也不是真正的受害者,欧盟向美国宣战、并且参与针对美国的所有作战行动,足以弥补共和国在俄罗斯战场上的损失。可以说,有理由相信,就算欧盟没有办法“说服”俄罗斯,也会联合美国向俄罗斯施压,并且以保证在战后不直截俄罗斯的方式,让俄罗斯放弃抵抗。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次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交易,共和国当局没有理由拒绝。
再来看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更有理由相信,为了在最重要的战场上取得足以带来最终胜利的战略优势,别说答应欧盟的那些条件,就算欧盟要求控制莫斯科,甚至要求控制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共和国当局也会答应。事实上,后来为了稳住欧盟,共和国就将占领的半个乌克兰交了出去。
总而言之,在战略大方向明确无误的情况下,共和国要做的只是将优势转化为胜利。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