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节目录

    -
  • 阅读设置

    主题:
    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黑体
    字号:
    14px 16px 18px 20px 22px 24px 26px 28px
  • 贞观俗人
  • 目录

  • 设置

  • 书架

  • 手机

贞观俗人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1-09-19 13:14:09 本书:508.56万字 本章:5248字
  • 第1442章 忠武秦家护天唐

  • 宰执们鱼贯退出紫宸殿。

    殿中只剩下了天后与皇帝母子二人,“只盼父亲在吕宋能够明白哀家的一片苦心,这一切都是为了皇唐基业。”

    “儿臣明白天后的一片良苦用心。”年轻的皇帝为母亲倒了一杯茶,恭敬的道。

    “你真明白吗?”秦氏问儿子。

    迎着母亲的目光,李烨点头,“儿臣跟着天后学习政事,今日之事多少能明白一些。世人常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但太师这一生行事,却光明磊落,向来是痛快恩仇,贞观朝时就曾创下过七进七出政事堂拜相的惊人记录。”

    “圣祖在位时,太师便几度激流通退。甚至从忠武王辞相归藩算起,秦家是早有了这种传统。”

    秦琼当过宰相,玄武门过后,圣祖有意扶秦王府出身的心腹大将们上位,先是让秦琼做兵部尚书,再加衔入政事堂为相,然后秦琼主动去相归藩镇守松州不回朝后,李靖短暂做过一段时间宰相,再之后侯君集、张亮这些皇帝心腹都拜过宰相。

    更别说秦王府中的谋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杜淹高士廉韦挺一干人等,但真正能够做到如秦琼这般避嫌让位的却没有第二人。

    萧瑀也曾几进几出政事堂,但萧瑀可没有自己主动辞相过,都是被皇帝赶出去的。

    秦琼开了这个主动辞相的头,之后秦琅也有样学样,不是做样子,而是真的就辞相归封。

    此后皇帝几次召秦琅出山,为朝廷也是立下诸多汗马功劳,但秦琅却从不曾居高自傲过,甚至在圣祖临终召到御前,托孤遗诏让他顾命首辅,秦琅在立下定策拥立大功后,首辅一个月不到,再次辞相归藩。

    开元朝十五年,不曾入中原。龙朔朝入京朝贺天子,但也只主政三个月就又主动辞归了。

    上元朝又是十三年不入中原。

    如今天宝皇帝亲政,秦琅也不肯再回朝了。

    要知道当初圣祖驾崩秦琅受命首辅时,才四十多岁而已。一次次能够在顶级权力面前,淡然归隐,这可不一般,不论是房玄龄又或是长孙无忌,他们都不曾做到如此洒脱。

    谁能拒绝的了权倾天下的诱惑?

    甚至在几次关键的时候,秦琅完全有更进一步甚至问鼎天下的机会的,但他没有丝毫的起心。

    就凭这个,秦琅都是值得天后和皇帝尊敬的久经考验的皇唐社稷忠臣。

    有秦琼秦琅两人珠玉在前,如今四十多岁的秦俊也能激流勇退,倒也让人相信,毕竟六十六岁的秦琅还健在。

    天后捧着茶杯。

    “忠武秦家,”长叹一声,“越是如此,哀家便越是觉得亏欠他们,愧疚秦家。”

    皇帝安慰母亲。

    “儿臣知晓天后这一切都是为了儿臣,为了大唐江山社稷,虽然太师久经考验,忠诚无比,绝不可能有二心。但总得预防万一,特别是阿舅更年轻,也更锐利,谁也不敢说阿舅会如太师一般忠贞不二。”

    太后点头。

    “我打小跟着母亲读书,那时父亲也经常会抽空给我读书讲故事,讲的都是些历史人物小故事,故事虽然简单通俗,却蕴含许多大道理,对我一生助益良多。时至今日,其中一些话都还是金玉良言,比如太师曾说过,人心经不起考验,不要随便去考验别人,还说过,有时候忠诚只不过是背叛的筹码不够······”

    这些话听的年轻的皇帝直冒冷汗,太过直透人心了。

    “二郎,你要明白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人到了一定的位置,就不再只是个体,而是代表一个圈子,代表一个阶层,到了一定位置后,你就身不由已了,你会被利益集团所裹挟,甚至被推着往前进,就如当年圣祖皇帝一样,当他成为天策上将后,他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秦王了,他的身后是天策府,是跟着他一起东征西讨的无数西府将士们。”

    “齐忠武王和安国齐王最伟大之处,不是他们有多么的能征善战,也不是他们有多么的睿智,而是在于他们能够洞悉这一切,甚至能够不为诱惑,能够在关键时候激流勇退,不让自己处于那个进退维谷的境地。”

    “你阿舅也许更年轻,但好在秦家还有太师当家,他的话你阿舅他们也都奉之如圭臬,太师希望他们能够退一步,他们便也都退了。这一步,退的关键,退的难能可贵。”

    皇帝也点头。

    秦俊秦理不退这一步,那么秦家执掌两府,天后皇帝都会不安,也许三五年还能相安无事,但再久点?十年十五年,那时皇帝还能容忍吗?又或者到那时,秦俊他们还肯再交出权力吗?

    又或者到那时,他们身后的那群人,难保就没有人不想更进一步。

    眼下这个时候退是很难得,也非常明智的。

    皇家和秦家之间,那点隐讳的隔阂、猜忌都尽去,双方又恢复到了最亲密的关系,只要秦家不执掌两府,那么秦家依然是大唐第一门阀。

    这个度,拿捏的极其精准。

    没有经历过复杂的宫廷权力的斗争,是很难体会到其中微妙界线的。

    当秦俊秦理辞归后,中枢的局面完全变了。

    皇家和秦家就没有了剑拔弩张的紧张,双方没有了直接的矛盾冲突,虽然秦家势力日浓,但对于刚刚亲政的皇帝来说,秦家现在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了,甚至还能成为强力的辅助力量。

    对于十六岁的天子来说,如何尽快的真正掌控朝堂,将权力收回手中,这才是第一要务,秦家带头配合,这是盟友,不是敌人。

    甚至秦家在朝中的这些宰执,也是可靠的盟友。

    天后很欣慰。

    “你真的成熟了,长大了。世祖曾是太师倾心教导的门生,但世祖聪明一世,却连最基本的一件事情都没有搞明白。做为执掌大唐江山社稷的皇帝,要弄明白的第一件事情,那便是搞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如果连真正的敌人都没分清,搞不清主次,那结果自然不会好。世祖就一直把太师把长孙公等无老当成敌人,那些本来是世祖最坚定的盟友,是他的支持者,结果他却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来对待,想尽办法将他们清除,结果最后的下场你也看到了。”

    “开元朝,世祖与元老们有矛盾冲突,这很正常,但是这个冲突绝不是皇帝面临的最大矛盾,顶多只能算是次要矛盾。你再看圣祖在位二十一年,又是如何对待朝中各方势力的,既打又拉,分化拉拢,手段灵活,甚至能够主动妥协,不屈不挠这才是真正圣天子该有的。”

    天后在教导年轻的皇帝,秦家势力确实很强。

    但只要秦家有秦琅秦俊秦理这样识时务知进退懂分寸的当家人,那么就不要总盯着秦家。

    斗争是要有的,但得控制好分寸,这其中的博弈很复杂,必须得小心把握,只要把握好这个度,那么既能提防秦家威胁到皇权江山,又能借助秦家力量稳固皇权。

    不要把盟友变成敌人。

    也不要如世祖一样,总幻想着自己能够一言九鼎,甚至为欲为,就算是开国的高祖皇帝,开创贞观盛世的圣祖皇帝,他们都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越是皇帝,越得懂得妥协。

    得调和各方的利益,皇帝是那个权力利益的分配者,而不是那个独享者。

    如果连这么简单的一点基本道理都不明白,下场就会跟世祖李胤是一样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秦琅十六岁时就对圣祖说过的一番谏言。

    “哀家知道,这里面的度很难把握,但只要大方向不错,度的把握可以慢慢来。”

    只要能认清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敌人,那么就算李烨还年轻,没经验,但是朝廷就不会有大的动乱。

    甚至只要能够做到利益的妥善分配,那么就算将来秦太师去世后,秦家后人有那不懂进退的妄人,想要图谋不轨时,也不会有机会。

    大唐江山已历五帝,传承六十年,只要掌握好这点,那么就能继续平稳的向前。

    “哀家已经还政于皇帝了,朝廷事务以后就得你自己多琢磨把握,但有一条哀家想再郑重的提醒皇帝。”

    “请天后教诲!”

    “大唐立国已六十年,经历了数朝无数将士们的拼搏奋战,打下了如今大大的疆土,甚至可以说是秦汉未有之广阔疆域。”

    “这也有天后的一份功绩,上元十五年,都由天后垂帘听政,平西域,开中南,拓东北,通四海······”

    “你啊,不用奉承我。”太后笑了笑,“我只是一介女流,当年你父皇突然驾崩,那时我是多么的孤弱无援,孤儿寡母的担心吊胆。”

    “上元朝十五年来,我所做之事只有一件,尽量查遗补缺,虚心接纳宰执臣工们的忠言良策,为大唐的制度填补漏洞,我认为上元朝最大的功劳,就是修订了边军制度,使的边疆安稳下来了,但是这个制度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只能待后人再修补。”

    “我今日想与你说的便是,大唐有如今之疆域,已经足够大了。朝中也早有许多大臣曾进谏,说大唐如今扩张已到极限,十镇节度使镇守四边,兵强马壮,更是隐忧。”

    “大唐也已经没有了人口可再迁移边疆,而中原地区遍地的庄园奴隶、工坊矿场奴隶,犹如不断堆积的干柴,同样十分危险。”

    “历经几朝的功勋集团势力越来越大,大兴工商贸易以来的大海商集团,还有内地的豪强们控制着各地的工商业,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强,都是隐患。”

    “皇帝,这盛世之下,已经有了不少积弊,更有许多隐忧,我希望你亲政后,能够开始停止继续对外扩张,开始收缩力量,稳固内政,想办法调节改善如今国中的这些功勋集团、士族集团、地方豪强、海商集团们的利益分配,保持稳定,否则一旦任何一股势力失控,都可能是燎原天火。”

    “不要再扩张了,先停下来稳固消化这些胜利的果实吧,安心发展内政三十年,到时大唐的人口能翻上一翻,就能积聚起足够多的实力,再去掀起一轮新的扩张,但现在,必须得停止对外扩张了。”

    太后很认真的对儿子建议,“便以上元十三年的边境线为界,停止继续对外扩张,西域西至夷播海,南至乌浒水为界。可萨、吐火罗、锡斯坦等都只保留羁縻统治就好,中南的真腊、林邑、盘盘、狼牙修等国也不要碰,东北方向,辽东辽西朝鲜三道实控便好,至于渤海、黑水、鲜卑、漠北诸地,仍然羁縻控制,许多边疆新征服之地,都还一片空虚,实在没有必要继续无止境的对外征战扩张了。”

    “边镇节度使已经兵强马壮,甚至加起来实力远超京畿之地的禁军力量,若是再让他们继续扩张下去,早晚边镇会失控,对眼下朝廷来说,继续扩张毫无意义,只要我们真正能控制的地方,才是自己的地方。”

    “否则打下再多,也是无用。”

    大唐的子民这些年虽然负担减轻,所以人口增长很快,但再快,也得三十年的太平盛世,才有可能人口翻上一翻。

    而大唐现在人口约有一亿五千万,但核心的汉族人口仅有八千万左右,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各族被征服、归附的蛮族,以及大量各族奴隶。

    现在的朝廷人口统计数量,跟以前朝代统计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基本上把所有‘活人’都纳入户籍统计中,管你是汉人还是蛮人又或奴隶,只要是在大唐疆土上的活人,都要编户齐民,对黑户的打击是非常严厉的。

    也不会有什么大量的隐匿人口。

    秦琅曾经在一次朝廷会议上说过,据推算,汉朝的巅峰人口是六千万,隋朝是五千八百万。

    不过在这两朝的巅峰时期,是有大量的蛮夷土著、奴隶部曲、隐匿逃户等没算进户籍人口之中的,所以真正的人口数量是在朝廷户籍数上再加起码三分之一。

    大唐现在一亿五千户,基本上把人口都搜检出来了,但真正核心的主体汉人只有八千万左右,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人口隐患,毕竟按惯例,其它近八千万人不算人。

    数量越多,反而越是隐患。

    朝廷要想把新征服的辽东、朝鲜、安西、北庭甚至河中、滇越、三江、丽水、湄南、西昌这些地方都给充实了,需要的核心汉人太多了,这个缺口现在非常大。

    就算以现在这种超高的人口增长率,也还需要太多时间才能勉强把这些地方给占下来。

    而在这之前,大唐对这些地方的征服,只能说完成了一小半,远不够稳定。

    秦太后做为一个妇人,其实对于开疆拓土这些事情,是远不如男子一样追求的,尤其是眼下,才十六岁的儿子正式亲政,她希望儿子能够稳妥的接掌皇唐大权。

    况且。

    军功集团已经够强大了,若继续开疆,只怕大唐朝廷以后更是完全沦为军功武人集团的天下了。

    该停止扩张了。

    偃武修文,专修内政,提拔士人文官,逐步削弱武人的权柄,让大唐社稷回归正常,也让年轻的天子能够真正的一点点收回皇帝的权威。

    “借此次大封秦俊秦理等的机会,圣人可以来一次推恩大分封,给朝中的功勋武将推恩分封边地,以赏赐功勋之名,以镇边屏藩朝廷之意,让他们解甲归田交出兵权,边地就封。”

    皇帝听了有些担忧。

    “这样削兵权,会不会生变?”

    “把握好度便不会,那些武人可以一边赐世封采邑,一边加散官爵位,朝廷边疆不打仗了,有些军权职位自然是要调整甚至收回的,这也是朝廷正常行事。”

    太后甚至给皇帝提了一个建议。

    “现在朝廷南衙十二卫和北衙十二军各设有大将军、将军诸职,但早已经沦为了纯粹的加衔,是武将的升转资序,本无实际职领。圣人便不妨再大将士之上,再设一个上将军。”

    十二卫、军将军,十二卫军大将军,十二卫军上将军。

    二十四个将军,二十四个大将军,二十四个上将军,从三品,正三品,从二品,这就能够安排七十二个高级将领了。

    适当的将一些边镇的军队调整进北衙禁军序列,再把一些边镇士兵裁出边军战斗序列,改成屯垦兵团,专职军屯,实际上就是裁军,屯田兵实际上只是相当于军队下属的农场人员,部份改为牧场牧人。

    甚至把一些边军转为地方团结兵,列入民兵组织。

    这样做便是强干弱枝,防范边镇失控。

    同时,也能减少军费开支,毕竟如果不再对外扩张,那么边境也就没必要维持一支强大的战斗军团。

    裁撤部份军队后,自然也就可以相应裁减部份军官,甚至一些高级将领也没必要留在边地,直接给他们提升官阶爵位等,来个明升实降,变相削夺军权。

    甚至还可以给他们以分封的名义,将他们分封到边疆各地去,让他们远离朝廷中枢,免的军功集团在朝中势力太强。

    李烨听的暗暗心惊,天后的手腕果然了得,秦家那边表态退一步,这边天后就要顺水推舟的进一步。

  • 阅读提示:按键盘方向左键(←)向前翻页,按键盘方向右键(→)向后翻页,按键盘方向上键(↑)向上滚动,按键盘方向下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