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节目录

    -
  • 阅读设置

    主题:
    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黑体
    字号:
    14px 16px 18px 20px 22px 24px 26px 28px
  • 贞观俗人
  • 目录

  • 设置

  • 书架

  • 手机

贞观俗人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1-09-19 13:14:09 本书:508.56万字 本章:3304字
  • 第369章 土皇帝

  • “太上皇想住大明宫,还点名让你来主持营造,甚至连金子都已经拿出来了,朕还能说什么呢?本来朕也打算为太上皇营建新宫,只是原计划是打算过两年再建,不过如今朝廷府库充盈,倒也不缺钱,建吧,建吧。”

    皇帝摇着头道。

    很明显,皇帝本意其实并不想现在建大明宫,可李渊都这样了,他被将了军,不建就是不孝。

    “三郎啊,既然太上皇让你来建,那朕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了。朕也知道,一座大明宫,二十万贯钱是不够的,朕再给你两万两黄金,三年时间,行吗?”

    总共四十九万贯钱,建一座大明宫,肯定还是不够的,可李世民这样说就是不打算再给钱了。

    秦琅没回话。

    李世民瞪了他一眼,“你别以为朕不知道你搞的怀化三坊的改造,能从中赚多少钱,朕都后悔把那事交给你了,原以为你是为朕分忧,想不到你却是从中大赚一笔。”

    秦琅觉得皇帝很无耻。

    我明明替你省了很多钱省了很多事,能赚钱那是我自己的本事啊,又没贪污一文钱。

    “陛下,三年修一座大明宫并不易,尤其是大明宫的规格,许多材料可是无法就地取材的,如大殿梁柱等,得需要从巴蜀采伐,仅是运输就是个极艰巨的任务,非短时间能成的。”

    “还有就是,修大明宫,需要的人工是巨大的,而如今朝廷推行两税法,百姓摊丁入田,已经无需再服免费劳役了,朝廷征召百姓做役,反而是要给工钱的,这可是一大笔工钱,另外还得不影响百姓耕种农时········”

    李世民冷哼一声,“你别跟朕诉这些苦,朕不听。”

    这不是耍无赖吗?

    “修大明宫,这是太上皇的旨意,也是朕的旨意,设计图纸都是现成的,钱也给你,你要用人,朝廷也可以下令各地征召雇佣百姓来做工。”

    “朕要在贞观五年的元旦前,迎太上皇移居大明宫!剩下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陛下,剩下的真能让臣看着办?”秦琅赶紧问。

    李世民一听这话,没马上回答,而是很机警的打量着秦琅,以他对秦琅的了解,这小子怕又是在打什么埋伏。

    可想了半天,也想不到什么。

    “没错,你自己看着办,但是,大明宫必须按钦定的设计图纸建,不能胡乱修改。”

    “陛下,臣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大明宫修建事宜,全由臣一人决断,将作监和工部,都只负责听令,可否?”

    “可以!”李世民倒也痛快的答应了。

    眼见秦琅真的答应了他的要求,李世民倒觉得有些不太好意思了,毕竟用三年时间,只给四十九万贯钱,连免费的民夫都没有,就要修建起一座不下于太极宫的大明宫,这确实不容易,反正他自己就没这能力。

    但他还是挺相信秦琅的,不给这小子些压力,这小子不会用心尽力。

    先让这小子干去,若是实在不行,到时再从内库给他再拔钱就是了,总不可能让这小子自己垫钱的,虽然李世民觉得秦琅也不可能这样干。

    “太史令观察天象,就今年可能会是个灾年。”李世民神情变的严肃起来,太史令是精通天文的官员,他们的研究很特别,但历朝皇帝都不会轻视他们的话。

    既然太史令说今年会是个灾年,那么便极可能不会错。

    “去秋从漠北起来的这股寒流,太史令说可能会持续两到三年时间才会消散。”

    秦琅也不由的暗暗心惊,两到三年,虽然不是直接进入小冰河时期,但这种两三年时间的一个寒流也是相当可怕的。

    夏天依然会炎热,但秋天会来的更早,冬天会更冷,春寒也持续更久。

    这意味着庄稼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秋播的粮食,会影响极大,就算是春播也要推迟延后。

    李世民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只能指望夏粮了,大半个北方都将受此影响,粮食又将成为大问题。”

    而北方恰是朝廷统治的根基,超过七成的人口都在长江以北地区。大唐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分别是关中、河南,然后是河东,接着是淮南、河北,蜀中。

    后世的几大粮仓,如苏常,湖广,其实现在开发一般,苏常一带还好些,而湖广一带则仅有长江两岸还算开发了,可大别山等地都还是大量土蛮占据着的。

    后世江西湖南这些地方更不用说了,眼下还是汉蛮共治时代,至于说云南贵州,那根本就是朝廷无法直辖正管的地方,连岭南两广都比不了。

    所以说,先前朝廷划分道治,开始就是把整个长江以南到五岭,数千里之地就划为了一个江南道,然后把五岭以南之地,划为了一个岭南道。

    从这就可以看出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了。

    “陛下,这两三年会很难度过,必须得加强南方了,得想办法扩大南方的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南方的粮食产量,否则,撑不过去。”

    秦琅向皇帝提出了一个真诚的建议。

    “南方酷热,且多水患疫情。”李世民摇着头头痛道,从先秦到隋唐,其实中原王朝的核心都是在北方。

    东晋南渡,这才带动了江南的开发,可也开发有限。

    在如今的朝廷眼里,南方虽大,但整个南方也比不过北方一个道。

    南方不仅天气热,让北方人不适应,而且南方多山多水,水患也频发,再加上疫病多,所以向来是北人畏惧之地。

    再加上南方还有大量的蛮夷部落等开化不开化的,更增添了南方的复杂性。

    哪怕是农耕技术这块,南方也是落后北方很多的。

    想从南方要粮食,谈何容易啊。

    就如后世的重要粮仓湖广江汉平原,在现在却没有粮仓一说,这地方水患严重,十年九灾,有时一年要被水淹个几次,江汉平原上,遍地都是湖泊沼泽,不经过一番大投入的改造疏通,不修堤挖河,是根本不可能有粮仓的。

    还有号称鱼米之乡的江西,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不过就算如此,在眼下这严峻的形式面前,也只能向南方要粮食。江汉平原不行,那长三角,珠三角,甚至是交趾的红河三角洲,这些地方还是值得一试的。

    当地缺少的还是开发,缺少的是技术。

    比如交趾红三角地区,完全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

    “不要提岭南。”李世民叹气。

    说起岭南李世民就生气,不因其它,因为到现在为止,朝廷也没能真正收到岭南的税赋。

    大唐立国到现在,岭南是没有税赋的,听起来很奇怪,可事实就是如此。当初李渊在中原混战的时候,岭南也是群蛇乱舞,各方势力你争我夺,各自割据,他们又或依中原的李渊,或依林士弘或依沈法兴等枭雄。

    多年争斗,当李渊最终平定了萧铣林士弘沈法兴等江南枭雄,李靖也拜为岭南安抚使南下。

    岭南的这些军阀豪酋们见势,也纷纷向大唐称臣进表。

    但也止于如此。

    各方向李渊称臣,换来的是大唐册封他们公侯爵位,以及总管刺史等职,承认他们各自的势力地盘,甚至给他们南选之权,也就是允许这些新授的总管刺史等,让他们自己向朝廷举荐地方官吏,实际上就是承认了他们这些地方势力自治。

    更重要的是,这些总管、刺史们你占八州我占五州的,占据许多地盘,还拥有统兵之权,结果却只向朝廷进贡些土产,根本没有租庸调税赋供给国家。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武德六年,当时大唐已经先后灭掉了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等,统一了中原,李渊便想腾出手来收拾岭南。

    于是他拒绝再收岭南酋帅们进贡的合浦大珠等土贡,这是皇帝的一个重要举动,目的就是废除原先维持了多年的这种朝贡关系,而是要改成正式的国家税赋征收制度了。

    但李渊这边一拒收土贡,岭南马上就爆发了酋帅谈殿、冯暄、宁长真、宁道明便立即起兵叛唐。

    最后冯盎与宁纯、陈龙树等酋帅们最终站到了大唐一边,整个岭南混战一团。

    宁道明等先后被攻杀,可局势并没好转。

    谈殿和冯暄因为抢夺地盘,内讧大乱,互相攻杀。

    而冯盎和陈龙树、宁纯等这些站在朝廷一边的豪酋们也一样为了争夺宁家的地盘而大打出手。

    朝廷一次又一次的派使者前往岭南宣抚,不仅给冯盎、宁纯等加官晋爵,甚至谈殿、冯暄等叛臣也一样招抚授官,但依然没能平息岭南战争。

    打打停停,已经延续了四年了。

    冯盎都已经被朝廷累封为高罗等八州刺史了,成为岭南最大的豪帅。而冯暄却又是冯盎的兄弟!

    冯暄联合造反的冼家,又是冯家世代姻亲,岭南最大的俚人首领家族。

    现在岭南那边,冯暄又联合了冯盎,跟曾经的盟友俚帅谈殿大战不止,怎么一个乱字了得。

    李世民早看透了,这些王八蛋没有一个是好的,都只想当土皇帝,他当皇帝都一年多了,几次三番派人去安抚,结果每次加官晋爵之后,这些家伙就安定一段时间,可只要朝廷一提在岭南设立州县制,清户入籍,征缴税赋,这些家伙马上就会开战。

    这战事一起,设县、入籍、征税等事也就无从谈起了。

    “朕已经忍无可忍了,意欲发江淮之兵,征讨岭南,不论是冯盎还是冯暄又或是宁纯、陈龙树、谈殿等等豪酋,谁敢抗拒朝廷天威,皆一一扫灭之!”

    “陛下,万万不可!”秦琅赶紧劝阻。

  • 阅读提示:按键盘方向左键(←)向前翻页,按键盘方向右键(→)向后翻页,按键盘方向上键(↑)向上滚动,按键盘方向下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