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摞挑子
“陛下,除了狮子白象等几样猛兽养在御苑之中外,其余的贡物全都已经拍卖变现了,共计获得一百余万贯钱绵。”
李世民看着这些数字,抚须,满意微笑。
既得了厚赏朝贡藩使的面子,又收了这么多钱的里子,按秦琅这表上所说,哪怕除去少府监这些东西的市价,依然赚了有起码十万贯,如果仅算少府的成本,那这次赚了得不少二十万贯。
“你小子,居然把朝贡和回赐,当成了贸易来做!”
李世民虽如此说,但是那满眼掩饰不住的笑意,还是表明他非常满意的。原本他还以为要贴钱的,毕竟要维持面子总得花钱的,可谁知道人家秦琅一番操作,还赚了。
赚了二十多万贯,还得了好些老虎狮子大象呢,以及转运司还给宫里留了一批霜糖、香料等,那也是能价值不少的。
李世民现在甚至有点恨不得能够再来几趟这样的朝贡了。
“你转运司新设的这个市舶局不错,想法新奇。”
“臣的设想是在沿海要港如广州、杭州、交趾,设立市舶局,总管海路邦交外贸,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进口关税,对出海贸易的船只也征收一定的出口关税,此外,还代表朝廷对一些入关的舶来品,进行采购和买,并管理商人向皇帝的贡品。”
这个市舶局其实就是后世的市舶司,眼下还没有,但秦琅觉得发展海上贸易是有前景的,而且唐朝此时也早有海上贸易,甚至在汉代起,这东南海上贸易其实就已经存在了。
南北朝时,广州、交趾等港的出海贸易已经十分繁荣。
这么繁荣的海上贸易,朝廷当然得积极参与其中,不但要起监督管理的作用,还得深度参与进来。
比如对于不少外商带来的商品,如胡椒、象牙等一些在大唐国内市场上很受欢迎的商品,完全就可以在港口采购,这样无疑会便宜的多。另一方面,宫廷对于不少舶来品需求也大,直接采购,也比在京师采购胡商的货更便宜。
直接由朝廷派人参与这些商品贸易活动,这是很有必要也很赚钱的。
更别说,进出口的关税,若是征上来,也是很大的一笔钱。
比如宋代时市舶司关税收入一年就一百多万贯,而他们通过出卖舶物如香药等的买卖,每年还能获得几十万贯收入。
更何况,在秦琅看来,朝廷设立市舶局,其实不仅仅是纸面上的这点税钱这么简单,设立了专门的海关衙门,那么对外贸易自然会兴起,出口贸易新起,国内的工商业,以及航海、造船业等都会跟着兴起的,这对于朝廷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只要朝廷引导得当,那么用不了多久,海上丝路也将兴起,到时西北有丝绸之路直通西域,东南也将有海上丝绸之路,联通藩国,海陆丝路并起,则大唐的东西都将刺激起来,工商兴盛,则财政不忧。”
李世民还是头次听到海上丝绸之路这种提法,但细思之,似乎也很有道理。毕竟南朝之时,几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都发展过海上贸易,也获利不小。
现在能给李世民带来钱的臣子,都是好臣子,尤其是这种不剥削百姓,不会让百姓怨他这个皇帝的弄钱方子,李世民更喜欢。
秦琅说要开市舶局,要在要港设关征税,李世民现在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妥了。
至于税率,秦琅提出进出口都是二十税一,也不管你船大船小,反正把你的货物估值计税,对于入关的舶来品,如果商品是在朝廷的采购目录上的,则可以直接二十税一的征货抵税,这些货入朝廷的常平仓,运到其它地方去卖,或者是供给宫廷等。
总之,秦琅对李世民描绘的前景是只要这市舶局稳了,那么一年百万贯的关税,再加上经营舶来商货的收益也当有百万贯,一年下来,能入两百万贯。
“什么时候能达到这个数字,要几年?”
秦琅没想到李世民比他还急了,只能说,“三年,每年起码能有三十万贯收益,五年,五十万贯,十年后,当有百万贯,十五年后,每年便能至少入账二百万贯。”
除了关税,重点在和买,就是比如香料等这些紧俏热销商品,市舶司直接在港口便买下一部份,然后再运到内地去卖,其实就是充当个经销商,这种经销商当然能赚钱。
“好。”
李世民有些嫌时间太长了,但终究还是没多说什么。
秦琅去见长孙无忌。
之前长孙要他写份关于税改的折子,给他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长孙无忌结果。眼看着都已经过完年许久了,秦琅有些坐不住了。
毕竟他跟李世民吹过牛逼,说要在今年内完成人口普查,要括户新增二百万的,但现在还没半点动静,这怎么耽误的起。
他可是记得历史上有个跟皇帝吹牛逼,最后因为没实现而被碎剐的老袁的。
见到长孙无忌,这位对秦琅倒挺客气,长孙家这次成了国公糖的重要经销商,秦琅把河南这块的白糖经销都给了他,这意味着,要在河南这块地界上卖秦家的国公糖,都只能找长孙家批发,否则就算在别处买了糖,你也不能在那地界卖。
一家独占了这么大一块市场,长孙家当然十分满意。
“年前给长孙公的那份计划书?不知长孙公看过没有?”
“看过了,我也与政事堂诸公商议过数次,但迟迟不能达到一致啊。”长孙无忌也有些无奈,这件事情在政事堂上遇到的阻力比想象中还要大的多。
他告诉秦琅,这个税法改革,对于官僚地主贵族世家们很不友好,所以现在朝堂上他们要反对。
“支持的有谁,反对者有谁?”秦琅问。
“封仆射还有王参政、魏参政,另外我阿舅高侍中,以及韦参政等数人都持反对意见,支持者有房令公、杜侍中以及我,你阿爷每次都不表态。”
秦琅想不到反对的人比支持的人多的多。
至于秦琼不表态,也是为回避,毕竟这个计划是秦琅提的。
“马上都要开春了,朝堂上还在这样争论不休,耽误不起啊。”秦琅也是无奈。虽说转运司不隶属于南衙,但重大决策制度,不经过政事堂宰相也是不可能的。
“这个事情啊,你也不能急,急也急不来。”长孙无忌道。
“请陛下出面表态如何?”
“政事堂态度两面分化,陛下如何表态?”长孙无忌反问,李世民虽然是皇帝,但皇帝也无法做到一言堂的,政事堂态度无法统一,就意味着下面其实有更大的分歧,皇帝强行下令推行,必然遭至下面的反对,甚至是阴奉阳违,最后绝不会有好结果。
所以这种事情,必须得从上而下的先统一思想,然后才能行动。
李世民也只能在上层意见差不多达成时,才能表态。
秦琅的新税法,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有益的,甚至这是为大唐长治久安的良药,毕竟均田制其实已经不行了,现在不改,这样拖下去,暂时没事,但不出百年必然导致大唐社稷的全面崩坏,到时想再来改,可就积重难返了。
只是这样的好税法,是建立在损害现在的利益集团的基础上的,贵族官僚地主豪强们都是新税法的受损者,因此谁会愿意通过呢?
长孙无忌和秦琅、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愿意推动这个税法改革,是因为看的长远,出于国家利益考虑,但更多的人却不会管这些,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奶酪动不得。
“长孙公,能否请你召集一次政事堂会议,然后让我列席参与,我想亲自向诸位相公们表述一下这次改革的必要性。”
“封德彝是左仆射,宰相之首,他现在的态度,就算你去了也没什么用。我看,倒不如你请陛下开牓子召开廷议,扩大廷议规模,又有陛下坐镇主持,到时才可能会有些效果。”
改革总是艰难的,但秦琅敢提出税法改革,是因为眼下是开国之初,李世民又是个极有魄力和威望的皇帝,这与那些皇朝中后期时来改革不一样,那个时候皇帝的权威其实都是严重不足,朝廷更是积弊已深,积重难返。
想要改革,却处处掣肘,比如王安石改革,比如王莽托古改制,他们很难改革成功便在于此。
但在国朝之初改革,却没有这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皇帝的态度和决心,只要有皇帝肯推动,那么很多事情都会很好办。
就比如北周宇文泰、隋朝杨坚,他们都曾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效果也是非常好。而当杨广开始改革时,却要比他父亲时阻力大的多。
李世民虽非开国之君,但他也是参与打江山的,且功名威望极高,再加之武力夺位,所以威望这块没问题,魄力这块也没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朝廷中枢还不能统一思想,达成一致。
“好吧,也只能请陛下出面了,若是诸公还是这态度,那我秦琅也只能摞挑子不干,回乡下养猪种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