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章 分洪工程,分不成洪
听完杨沁芳述说的险情,大隋君臣面色阴沉、心情沉重,
荥阳桃花浦以下的黄河河段与上游任何一处都不同,桃花浦以上不是悬河,即便某处决堤,顶多只是把某个县城抹去,户籍删去几万、十几万人口。但桃花浦以下就是悬河,简单来说,它是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起点。
这也是古人将之定位为中下游分界点地原因,由于桃花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的流量和水位都是黄河防洪、治理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说,桃花浦就是黄河的晴雨表。
桃花浦的名气或许不大,但它在后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那就是花园口。
花园口那场迫不得已的人为灾难,使滔滔黄河卷起滔天巨浪,浩浩荡荡向东南流去,整个受灾区域包含了兖、豫、徐等州,使南方淤塞河道、淹没田野、漫溢湖泊、道路中断,到处是沙丘,地表突兀凸凹,根本无法耕种,对当地农业造成了长期的破坏。
黄河水将巨大的泥沙带到淮水流域,使淮水干流和诸多支流淤塞。每到汛期,从决口滚滚南下的黄河水,夺淮汇入长江,又给江淮河地区带来连年水灾。
那还是在20世纪,若是放到大隋王朝,决堤的后果估计比那场灾难还要严重。大业七年好场淹没三十多个郡的大灾难,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自古水火无情,面对此等天灾之时,纵是再强盛的纵然王朝也是一筹莫展,甚至往往一场灾难便能引起一系列不好的反应,一旦蝗灾,或是旱灾、瘟疫再生,必有谣言兴市井之间,导致王朝崩颓覆灭也不是没可能……
杨恭仁默不作声的杨侗,开声道:“圣上,灾情如军情,刻不容缓,是否让东平郡人工湖做好分洪准备?”
杨侗却是犹豫了起来,思忖半晌,他摇了摇头:“以朕之见,这湖,暂时还不能用来分洪。”
杨恭仁不解的问道:“为何分不得?”
杨侗缓缓的说道:“东平人工湖的目的确实是分洪,存在的问题极多,首先是中堤、南堤尚未完工,若是贸然放水进去,三道长堤、湖堤、湖底、桥墩全部受到破坏,整个人工湖会成为永久性湖泊,日后不仅起不到分洪作用,还会成为模亘在大地上的交通障碍,更为严重的是,若是现在就分洪,人工湖必将与巨野泽连成一片,平时之间,巨野泽之水涛涛入黄,在湖水的势头之下,根本堵不了河堤决口。到了黄河泛滥之时,黄河水便会推着巨野泽之水滚滚南下,泥沙量迟早把巨野填平,之后会进一步淤堵南方河道,使黄河、淮水之间的东部地区时不时成为一片泽国。所以,我们不能被眼前之利迷失了双眼。”
听到这话,执杨恭仁同样意思的大臣立刻急速开动思维,当所有人将杨侗这话的捋顺之后,人人惊出了身冷汗。
“是微臣短视了!”杨恭仁汗水涔涔,要是黄河之沙年年南下,用不了十几年,东部中原必将成为一片沙丘遍布的荒漠。
“无妨,就当这个分洪湖不存在好了。”杨侗说道。
“话是这么说……”杨恭仁叹息道:“只是黄河晋陕区间至桃花浦河段,以及渭水、泾水、汾水等等干支流河水猛涨,接下来几天时间内,水势会越来越大,按照这个势头来说,下游河堤已经相当危险了,如果分洪,新湖尚无保证,还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如果不分洪,下面的堤防万一失守,损失将不可估量。咱们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吧?”
“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了,朕这三天,已经起草了一份方案,决定成立一个十部联动的应急救援部门。”
早在暴雨来临之时,杨侗就考虑过人工湖能否赶到分洪作用的问题,结果是能,但绝非今年,原因他已经说了。
在人工湖不能分洪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动用人力,加高、加固现有的堤坝,甚至要做好决堤的心理准备。
眼见大雨不断,便考虑到这等雨势只要下几两天,天下必然出现水患,搞不好黄河再次决堤都有可能。于是便着手起草了‘防洪救灾应急’预案。
一旦有地方受灾,这个部门便能按照预案发挥职能,调拨军队、发动百姓救灾,
在后世,得益于发达的通讯、便利的交通工具,每逢天灾便见到长篇累牍的报道,各种应急手段层出不穷,预防灾情、灾后补缺、灾后救援、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都是迅速有力,杨侗见得多了,自然也学到了很多。
然而到了大隋王朝,杨侗才意识对生活在落后时代的百姓来讲,天灾的伤害是多么的巨大。
通讯落后、交通落后、工具落后、技术落后等问题,也导致许多灾情明明就在眼前,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屋倾颓、河水倒灌、殍尸遍野、惨绝人寰……
杨侗习惯了后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张,更习惯每次天灾人祸都会军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的事迹,所以对于现在这种被动承受的方式无法接受。
更不想在朝堂上听着满朝的文臣商议灾后救人救灾、防止瘟疫、防止骚动、灾后重建……
这些也不是不重要,但总得分轻重缓急。
先把人员派出去防御、救援,其他人坐下来详细商议才是合情合理,要是坐下来没玩没了的说,岂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当然,这也是因为通讯能力差、机动性不强造成的,因为很多时候,当天灾传到京师之时,地方已被毁得差不多了。所以通常在灾情发生以后,再派地方官员治理,或是从中枢派名能吏去负责。
“十部联动的应急救援部门?”诸臣为之愕然,不过想到六部变十部,外加一个新闻署、一个大隋银行,大家的心情也平静了下来。
大隋王朝本身是一个大变革的王朝,各种在乱世中有了雏形的制度,经过删改增加,才有了文帝时期的五省六部十二卫九寺六监,之后,武帝又改改改,将之改为三省六部十二卫十一寺六监,到了杨侗这里,更是大动干戈。
“正是!”杨侗示意听命的侍卫,将印刷好的应急预案分发下去,“大家都看看吧,如果可以就立即执行。”
大家又是一阵错愕。
抢险救灾本就涉及方方面面,牵扯十分广泛,想从一片空白之处理出头绪并且拿出可行之策,十分困难。更遑论如此短的时间了。
就算勉力为之,恐怕也是漏洞百出,一旦有重大纰漏,不但无功,反而深受其害。
众人十分清楚其中关窍,但灾情如火,片刻不容耽搁,本着对杨侗的信任,大家便细细品读手中‘防洪救灾应急’预案,无不是感慨万千……
皇帝还是那个能想他人不敢想、想不到的皇帝。
这份看似轻薄简单的预案,简直是重如泰山,字值千金。
从物资筹集、人员调拨、责任划分、灾情核查、救灾物资管理分配和监督使用、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到灾后重建的组织补助和灾民生活救助……无有遗漏。
到了最后甚至还要在《半月谈》发表文章,利用舆论来配合救灾和灾后重建,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思想传遍天下,号召天下百姓用灾区百姓伸出援助之手,以增强大隋凝聚力。
良久!
杨恭仁看完了简洁明了的预案,惊叹不已的说道:“朝廷若是成立十部联动、铺以新闻的‘防洪救灾应急官署’,必将是前所未有的防灾救灾举措,一切尽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了事到临头混乱无序、越做越错,不法官吏借机敛财之举。”
“其实并不是朕之首创,只不过是将前人之举总结出来罢了!”
这不是杨侗虚伪的谦虚,实际上,从大禹治水开始就有了关于赈灾防疫的观念,甚至流传到了后世,虽然时代不断进步和变化,但一些看起来很先进理念,早就已经有了雏形甚至有前人开了先河。
毕竟放在现代,这些东西大是当教科书用的,但在人类是在跟自然斗争的古代,这些东西常识可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无数生命和血泪凝聚起来经验,要说落后,根本不可能。
哪怕是看似先进新颖的以工代赈,在古代不是没有,真正阻碍赈灾的其实还是决策层,以及执行力,或者说是原本足够用的钱粮,在层层下拨过程中,出现了人为的损耗,导致落在灾民身上的,能有一成已是吏治清明了。而杨侗除了提出一些概念之外,更多是在跟众人讲述管理,以合理的管理方式降低救灾途中的贪墨现象。
孔颖达有些犹豫道:“圣上,别的好说,可是派军队,不好吧?”
古代军队只管打仗,至今还没深入灾区、救援百姓的案例,所以杨侗这个军队抗洪抢险的办法,让人有些无法理解。
杨侗说道:“我大隋将士是干什么成立的?是保家卫国,而保家卫国可不只限于打仗杀敌。遇到百姓有难,军队一样可以出份力。在这危急时刻,派遣纪律严明、机动性强的军队,更适合。”
杨侗这话引发了一阵骚动,但更多人却陷入深思。
杨侗很多想法念头有些超前,每次冒出一个新思路,大家都需要消化。
出兵救灾在杨侗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只要出现灾情,不顾危险安危冲在第一线上的永远的最可爱的人。尤其是特大洪灾、大地震这种天灾面前,那些一线上的人民子弟兵毫无疑问是最值得人们敬重的人。
是以杨侗本能的觉得出现了灾情,大隋的军队应该第一个冲。而不是缩瑟在营盘之中躲雨
杨侗见众人反应,也知问题的所在,补充道:“士兵体魄强健、行动便捷,不但可以缓解灾情、减少损失,还能让百姓意识到朝廷爱民如子之心,对朝廷更为敬重、爱戴。另外有纪律严明的军队在侧,就算有人存心借天灾闹事,也要掂量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和胆子。更何况,许多士兵都来自灾区,他们能不牵挂家乡亲人?能安心坐在军营之中吗?”
“臣无异义!”杨恭仁肃然点头,认可了杨侗的提议。
“臣也觉得军队救灾甚好,恳请圣上派出两位大将,各率一支军队,备足麻袋,分段守护黄河大堤。”
杨师道亦是说道,这些天他也研究过如何治水,如何在洪水漫溢堵水,如何在堤坝决堤时候抢修堤坝堵缺口。一般来说,都是以木桩打入地底为基,再以木桩为支撑点修筑堤坝,然后投入装有石头的长形竹笼,如此确实可以湍急激流中建成堤坝,但打入木桩的过程极其危险、进度极为缓慢,并不利于抢修。他想过不少的法子,但貌似都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遇到强大的激流时,笨重的装石竹笼无法迅速就位,若是船只搬运,又有被吸的危险。也因此,他觉得提出的沙袋筑堤法确实方便实用,在道理上讲,完全行得通。
“第四军一分为二,谢映登率军两万五千,负责荥阳、东郡、东平三郡河堤,从东平抽调三十万民夫协助;阴弘智负责与三郡官员协调后勤事宜!罗士信率军两万五千负责济北、齐郡、渤海三郡,亦是带三十万民夫协助,贾润甫负责协调后勤事宜。”
众人会心一笑,觉得杨侗这安排绝了。
谢映登效力于翟让、李密之时,主要活动范围就是荥阳、东郡、东平三郡,对这里的地形相当熟悉,而阴弘智则是在荥阳当过太守,还同时兼管东郡,亦是一个熟悉当地的人物。
至于罗士信、贾润甫这对组合也是如此,他们在张须陀麾下听命之时,来来回回在济北、齐郡、渤海作战,持续了好几年。
“末将遵命。”
“微臣遵命。”
“其他后续安排,便按此预案实施,凡涉及到各部司、军队、地方官员和郡兵,必须毫无条件听令而行,若是谁出差错导致灾情泛滥,朕唯他是问!”
“喏!”众臣凛然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