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π的奥义
陈义坚见谭振华脸上现出了踌躇的神色,以为他在为又要增加的额外预算而犯愁,不由得心下暗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振华,我知道,购买计算机的确是一笔额外增加的巨大投资,如果实在有困难,我们努力克服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谭振华摇头道:“陈总师,您误会了,我不是不想掏这笔钱,只是,据我所知,高性能的计算机,显然是在“巴统”的限制目录上的,我刚才就是在想,怎样才能买到这些设备。”
陈义坚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谭振华,但是,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倒也真是个麻烦事,想了想,他小心翼翼地说道:“振华,据我所知,IBM还是愿意跟我们做生意的,早在1979年,华夏银行就购买了第一台IBM的计算机——IBM3032,这台计算机安装在香江,算起来也是我们华夏银行系统投入使用的第一台计算机,而且就在同年,他们还卖了一台IBM370/138给我们盛京鼓风机厂,所以我觉得,只要能找对人,还是有可能买到的吧?”
谭振华却苦笑道:“陈总师,您说的不错,IBM确实愿意和我们做生意,不过啊,他们和我们做生意却是挑人的,您刚才说的那两台,原本就不是什么特别先进的机器,据我所知,每秒的运算量也就在千万级,而且还是卖给了我们的民用单位,可现在最快的计算机每秒的运算量已经超过了2亿次!我想,他们在合同里还肯定规定了某些限制用途的条款,而你们3603所明显是军事科研单位,他们能不能卖都两说,而且就算肯卖,也最多就是刚才你说的那样的过时货。”
陈义坚闻言叹气道:“这我也知道,所以才找你想办法,唉,要是老慈的那台超算能早点出来就好了。”
陈义坚的无心之语顿时吸引了谭振华的注意,而且他刚才说的那个关键词也不由得让他产生了无穷的遐想。
“老慈”,在华夏的计算机领域,只可能说的是一个人,这个人当然就是华夏首台半导体晶体管计算机、首台每秒百万次计算量集成电路计算机、为华夏洲际导弹实验立下卓越功勋的“远望号”测量船上装载的151-3/4型计算机、首台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计算机,每秒亿次运算量的“银河I号”巨型机的主持设计师、华夏科学院学部委员,慈云圭。
当然,最后这台足以载入华夏史册的计算机,在当前这个时空还处于孕育之中,就连名字都还没有确定。
小谭谭前世虽然玩的不是IT,可这台计算机的鼎鼎大名,他还是听说过的。
他不禁追问道:“陈总师,这台计算机是怎么回事?能说说吗?”
陈义坚理了理自己的思路才答道:“其实我也不是非常清楚,因为我毕竟不是做那行当的,我只是听说,1978年的时候,大长老批准了研制我国首台巨型计算机的项目,并将这个项目交给了国防科技大学,由慈云圭教授担纲,当时的要求好像是要达到每秒1亿次的运算量,要求的时间节点好像是1984年年底之前完成。”
谭振华砸么了一下嘴道:“每秒亿次,这速度虽然比不上米国最先进的型号,但对于我们华夏来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和突破了,要是现在就有,拿来给你们用,也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可就不知道他们的进度怎么样了,还有采用了什么构架,能不能用来运行我打算给你们买的设计辅助系统。”
陈义坚也顺嘴接话道:“老慈那边我虽然不是特别熟悉,但也有几面之缘,我听说他那个项目是总装亲自在抓的,振华你要是真的关心这件事,将来要是有机会,我帮你问问。”
谭振华答道:“那就拜托陈总师了,我还真有点关心,不瞒您说,我前几天还买了一家不列颠的计算机公司,顺带接下了一个小小的订单,也许,将来可以做些合作也说不定。”
陈义坚好奇问道:“怎么振华你在这里也买了家公司?也是做计算机的?能不能搞出我想要的计算机?”
谭振华答道:“这个啊,恐怕不行,我这家公司啊,目前只能搞点个人用的微型计算机,派不上大用场……对了,给你们所装备点这个机器倒是可以,虽然起不了大用处,不过,拿来做做办公文档处理什么的倒是勉强还能升任……特么的还是不行,没有可用的中文系统和输入法。”
陈义坚顿足道:“振华,你这什么思想,即便是个人计算机,那也是计算机好吧?总比我们拉着计算尺来算强,别的不说,就一个有限元,我们用华夏科学院计算所给的测试软件来算,也比我们人工计算要节省很多时间,至于中文系统和输入法,那个完全可以后一步解决,只要你的计算机上能正常跑Fortran语言编译软件就行!”
谭振华顿时从陈义坚的这段话里听出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信息,他追问道:“陈总师,听你的意思,我们华夏早就有有限元分析的计算程序?”
有限元分析,英文名称FEA,也就是FiniteElementAnalysis的简写,它是利用数学近似的方法对真实物理系统特别是几何和载荷工况来进行模拟。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利用简单而又相互作用的元素,用有限数量的未知量去逼近无限未知量的真实系统。
简单来说,有限元分析就是用较简单的问题代替复杂问题后再求解。它将所需求解的结果看成是由许多称之为有限元的小的互相关联的子结果组成,并对每一单元假定一个合理的近似解,然后推导求解最后的结果。
因为工程领域中的绝大多数实际问题其实并不要求百分之百准确的结果,而且事实上百分之百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举一个不算太恰当的例子,比如在机械加工中,设计要求规定了某项零件的尺寸是一米,而实际上呢,由于加工和测量手段的限制,无论精度多高的机床,都不可能加工出正好1米尺寸的零件,而只能无限接近于这个理论上要求的数值,而在实际工作中呢,图纸上也会在这个“1米”的尺寸上标注出允许出现的公差范围,只要加工出的零件尺寸在这个公差范围之内,就是合格的产品。当然,这个公差的范围,也将影响到最后成品的一些性能。
而有限元分析呢,就是将这个误差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只是通过一系列高精度的计算,将其带来的各方面影响都考虑进去,最后得出了在这个误差范围之内,最后生产出来的零件可能的性能范围区间,所以这种方法不但能有效预测最后的结果,而且能适应各种复杂形状,因此成为了行之有效的工程分析手段。
陈义坚听了谭振华的问题,皱眉回忆了一番然后回答道:“当然是有的,非常准确的时间我记得不是太清楚,但是,有限元分析这种计算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西方世界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就开始应用,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无限不循环小数π,其实就是有限元分析的经典案例,它将圆形看成是无数个多边形来逼近圆,并以此来求得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不过,有限元分析作为一种工程方法而被提出,则是最近的事。最先应用的就是我们航空器领域内的结构强度计算,并由于其方便、实用和有效而迅速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成为一种应用广泛且实用高效的数值分析方法。”
顿了顿,他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接着说道:“在我们华夏,有限元的的研究和应用其实从50年代就开始了,其首倡者应该是数学所的学部委员冯康教授,冯教授于1965年发表了名为《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的论文,这篇论文被国际学术界视为华夏独立发展“有限元法”的重要里程碑和标志。而在他的影响下,华夏科学院计算所出了好几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个提出了用偏微分方程分层求解有限元的思路并进行了实践,编写了一套有限元分析软件,我记得,当时他的这项成果被好像是首先应用在了石油地质勘探上,为此,他还获得了石油部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我们现在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就从此发展而来。”
顺着陈义坚的回忆,谭振华觉得自己记忆中有某段资料渐渐与之重合,虽然好像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对上,但,其中一些最关键的内容他已经想起来了,毕竟,有限元分析这种工具也算得上是他前世吃饭的家伙之一,而且他还记得他常用的那款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名称和主要作者,因为这是一款国产软件,而在他常用的软件中,由华夏人开发并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的实在少之又少,所以,这款软件他记得尤其清楚。
于是他禁不住脱口问道:“陈总师,你说的那个有限元分析软件,名称是不是叫做FEPG,而那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哦不,那人到现在恐怕也不年轻了,他是不是姓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