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章 汉服
沈隆听得出来,马友友这是打算拉自己一把,又不想说得太明显了,要不然纽约这么大,华人这么多,难道还真找不出来会吹葫芦丝、会拉二胡的人么?这说明那天他去马友友家的拜会很成功,要不然绝不会这么说。
“能有这样的机会当然是我的荣幸。”沈隆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这可是在美国音乐人面前亮相的好机会啊。
“那好,这是这次演出的排练时间表,你们先在家里练着,到时候我们按照时间表进行合练。”马友友拿出一张纸递给沈隆。
“放心,我俩会准时参加的。”这样的话这段时间就没办法去外面演出了,不过参加这种大型演出也有收入,再加上之前出售版权的收入,以及东映株式会社给的签字费、订金,沈隆和郭燕现在根本不用为金钱犯愁。
马友友留下吃了顿饭,在吃饭的时候郭燕向他询问了孩子在美国读书的事情,从马友友口中得知的情况果然和沈隆所说的一模一样,在美国读书容易,可想上高质量的私立学校却不那么轻松,不仅要支付高昂的费用,还要有社会名流的引荐。
社会名流这方面,马友友可以出面帮他们解决,知名古典音乐家天然是上流社会的一份子,靠他的面子就够了,只是费用方面还不是他们目前所能承担的;在这种学校读书可不是光掏了学费就行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都需要金钱和社会关系的支撑。
等马友友走后,郭燕叹了口气,“哎,没想到孩子读书这么花钱,看样子咱们只能再努力一段时间,看看能不能撑得起来。”听了沈隆和马友友的话,她可不想让宁宁和那些社会底层一起,在公立学校接受放羊式教育。
“嗯,东映株式会社的《三国志》筹备期还得很长时间,要不然光靠这笔费用就够了;不过也没关系,最多到明年,宁宁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就能把她接过来了。”哎,等再过二十年,中国的家长们也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了,郭燕现在遇到的情况很多人都会遇到。
原著中宁宁日后的不幸,固然有王起明和郭燕离婚的影响,同时也少不了在垃圾学校读书的原因,把她送去更好的学校应该可以避免这些悲剧吧?
“还有一年时间啊,我想宁宁了。”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之后,郭燕对此并无怀疑,但是一想到明年才能见到女儿,郭燕就有些想哭。
“虽然不能过来读书,但咱们可以回去么,或者可以把宁宁接过来过个暑假啥的。”沈隆安慰道,“咱现在没办法送她去好学校,不过接她过来玩玩还不成问题,顺便还能让她多练练英语,提前适应适应美国的生活。”
这么一番安慰,郭燕重新冷静了下来,开始和沈隆一起排练即将演出的曲目,等练习结束之后,沈隆又说起了另一件事儿,“曲子咱们这些天都练熟了,到时候参加合练磨合几次应该就差不多了;现在咱们得解决演出服的事情。”
“像其它乐团一样穿正装不就行了?”郭燕问道。
“不太合适,那些都是西方古典交响乐团的装束,我俩这次去是演奏民乐,自然不能和他们穿一样的服饰。”音乐和服装也得搭配不是。
“那我就穿上次的旗袍好了,然后去给你做身中山装?”郭燕想起了在京城时候,那些民乐团出国演出时候的装束。
“也不太好,我俩这次演奏的是《丝绸之路》,要展示汉唐时候的风貌,旗袍源于清朝,成型与民国,和盛唐强汉的风格不搭,我去找找资料,让裁缝仿照汉唐时期的服饰给我俩做上两套,以后要是有演出的机会,咱俩就穿这个去好了。”演奏国乐自然要穿国服,沈隆这是打算让现代汉服提前亮相了。
咱要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不光是音乐就行了,还得让他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服饰的华彩,这次演出就是很好的亮相机会。
旗袍成型与中国没落时期,固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却显得小家子气了些,远不如汉服那么大气;据说当初康熙和乾隆都在皇宫中偷偷地穿汉服,你看,连清朝的皇帝都觉得汉服比自家的衣裳更好看,更何况其它人?
“行,我都听你的!”置办演出服这是大事儿,尽管肯定要花不少钱,郭燕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他俩又去了唐人街,照旧先到阿春那儿坐了坐,说了会闲话,然后去上次给郭燕做旗袍的那家裁缝店,找到了那位老裁缝,递上了自己绘制的图样。
“哎呀,先生,你这是考我啊,这衣服可不好做,我得好好琢磨琢磨。”老裁缝拿着图纸细细和沈隆讨论,商量着用啥料子,用啥缝纫手法合适,沈隆见识过后世的汉服,自己又在唐朝呆了那么长时间,对这些东西一点儿也不陌生,很快就敲定了方案。
“再过半个月就要用,应该来得及吧?”完了沈隆问道,等做好之后还得穿去给马友友看看,这毕竟是他的音乐会,要是他觉得不合适,那沈隆只能规规矩矩的穿正装了。
“以前从来没做过,我尽量吧!”老裁缝也不敢给出肯定的答复,毕竟是全新的样式,他还不知道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没关系,就算这次不成,还有下次。”沈隆推广汉服的心思是不会被一两次失败阻止的。
老裁缝的手艺的确精湛,制作期间沈隆过来看了两次,给出修改意见后,终于赶在最后一次排练之前把衣服做好了。
沈隆之前就和马友友打过招呼,最后一次排练的时候和郭燕穿上汉服过去一亮相,马友友愣了半天,忙不迭的答应了下来,他觉得这两身衣服和《丝绸之路》非常般配。
终于,到了音乐会开始的时候,沈隆和郭燕即将迎来他们在美国的第一次正式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