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节目录

    -
  • 阅读设置

    主题:
    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黑体
    字号:
    14px 16px 18px 20px 22px 24px 26px 28px
  • 寒门首辅
  • 目录

  • 设置

  • 书架

  • 手机

寒门首辅 作者:一袖乾坤 更新时间:2019-07-17 22:02:37 本书:148.35万字 本章:2196字
  • 第221章 世道人心(三)

  • 若是这二人出面,似乎确实可能扭转局势。

    “慎贤弟你不必焦急。这吴县令不还没有写完奏疏派人送去京师嘛。他命人乘官船也许会快一些,但到了京师还要递到通政司给奏疏分类,这一耽搁少说得几日。我和丕贤弟写好家书立即命人带着乘船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一定可以赶在奏疏送入宫前把家书带到!”

    谢慎不禁愕然,世道人心啊......

    却说谢丕和王守文分别写了家书派人乘船加急送到京中父上手中。

    而这一边吴县令虽然以最快的速度把奏疏送到了京城。但因为各地送往京师的奏疏太多,到通政司分类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而王华、谢迁二人因为身份特殊,自然不会按照普通官员对待。

    在吴县令的奏疏通过通政司分类送到弘治天子圣驾前,谢迁和王华的奏疏已经提前送抵。

    一面是被倚为股肱的重臣,一面是区区一县令,天子自然作出了有偏向性的判断。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天子也是人,他的判断也会受到复杂感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吴县令自然比不过两位状元出身的重臣。

    抢功劳这种事情,一是看人,一是看时间。

    跟谢迁,王华抢功劳本就是找死。

    要是吴县令陈写的奏疏早几日送达天子御览,也许还能占据一个先入为主的优势。可最后却是王华、谢迁的奏疏直达圣听。

    这倒也不怪他,吴县令的奏疏确实是先到的京师,而王华和谢迁的奏疏则是接到家书现写的。但偏偏吴县令身份比不过王华,谢迁两位大佬,什么都得按照程序来,这样在通政司一耽搁,本是优势却成了劣势,吴县令便是必败之局,神仙难救了。

    果不其然,天子在了解了事情的真实经过后下了批复,着令发到六廊科办理。

    半个月之后,余姚县令吴有甫调任的文书便送抵了余姚。

    天子并没有在批复中说明要调任吴县令什么职位,只是言辞激烈,甚为不满。吏部尚书和左右侍郎一番讨论,最后几位大佬一拍脑袋决定调任吴有甫肇庆司理的职位。

    这可是几位大佬绞尽脑汁想出的。

    天子在批复中言辞激烈,对吴有甫自然是不满意,但没有点名要给吴县令降等,吏部也就不能盲目去做。

    臣子要忖度圣心,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能越界。

    吏部可以按照天子的意思给出方案,具体裁夺肯定还是要由天子来的。

    肇庆司理这个职位乍一看不比余姚知县低,但肇庆十分偏远,比之富庶的余姚差了不少,等于是降职了。偏偏这么做还挑不出什么错来,最是合适。

    故而当吏部把这个建议报奏弘治皇帝后,天子满意的批了一个准字。

    吏部上下这才松了一口气,下发调任文书到余姚,令余姚县令吴有甫立刻启程至肇庆赴任,不得有误!

    小小的一个县令调任,其背后是诸多大佬的推动。出力最多的自然是王华和谢迁。

    这二位治家甚严,但治家严是一回事,旁人欺负自家孩子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自家的孩子自己可以随意打骂,却不能让旁人欺侮。

    吏部对此也是心领神会,故而也算卖了王、谢二人一个情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朝廷的调任文书送到余姚时吴县令还蒙在鼓里,他听到调任二字后直是欣喜若狂,当即换了特地熏了香的青色官服去接领文书。

    弘治天子还是很厚道的,并没有专门下一道圣旨责斥吴县令,故而吴县令也不需要大拜谢恩。

    打开文书一看,吴县令却是脸色煞白。

    他本以为这次献上喜报会令天子龙心大悦,一番擢升便在眼前,谁曾想等来的却是一个平迁。说是平迁,实际就是暗降。吴县令一想到路途遥远的肇庆险些一口老血喷出来。

    怎么会是这样?陛下看到奏疏怎么会命令吏部下一份这样的调任?

    吴县令悲愤欲绝,却不敢耽搁。文书上有即刻调任四个字,也就是说吴县令必须马上卷铺盖走人。

    他当然不会知道这是王、谢二人的家书起了作用,换句话说是王华、谢迁两位大佬对天子的判断施加了影响。

    王华是成化年间的老臣,谢迁更是在天子还备位东宫时就担任侍讲,那是何等的老资历,岂是区区一个余姚县令能够比拟的。

    换任何一个正常人做判断,肯定是愿意相信与自己相熟的人罢?

    归根到底吴县令是低估了王、谢两家的实力。

    这两家在余姚都是世家望族,虽然因为家风严厉平日里行事低调,但再怎么低调一旦发力也不是一小小县令能够招架的。

    何况吴县令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把自己要陈写奏疏的事情事先告诉了谢慎。

    他以为分一点汤给谢慎,少年就会感恩戴德,却忘记了这本身就是谢慎的功劳,而他才是那个要从谢慎手中把功劳夺走的人。

    一番交战下来,王华、谢迁齐齐发力,吴县令便理所当然的成了炮灰。

    可怜吴县令到把县令印信移交给本县县丞时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慨叹长吁不已。

    肇庆比余姚离京师更远了,吴县令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一个臣子一旦被天子厌恶,那短时间内肯定是没有升迁的可能。

    要想升迁,说句大不敬的话,吴县令只能寄希望于当今天子驾崩,新皇帝即位。

    不然,吏部的那些官员怎么敢给他中上的考绩?

    天子没有给吴县令降旨是因为他对吴县令很厌恶,不想多说一句话,可是却是给谢慎、谢丕、王守文三人降了旨意。

    这在大明朝可是破天荒的。

    要知道三人不过是秀才功名,却是得到了大明朝天子的恩旨,这可是值得向世人夸耀的。

    当然谢慎也知道这次他的沾了谢丕、王守文的光。

    若非他二人当机立断写家书搬救兵,恐怕这海涂种植棉花的功劳就真的要被吴县令夺去了。

    ......

    ......(未完待续。)

  • 阅读提示:按键盘方向左键(←)向前翻页,按键盘方向右键(→)向后翻页,按键盘方向上键(↑)向上滚动,按键盘方向下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