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哲宗的野望
面对随吞并李朝捷报一起出现的流言蜚语,尽管不少宋朝大臣都知道,这又是番邦细作有意散拨的离间之计。可还是给不少人,造成了不少的恐惶跟担心。
做为赵煦登基之后,为数不多的两次大战,都是一个人充当先锋打赢战争。这在大宋建国之后的历史上,无疑也是比较少有的,何况这次是吞并了整个李朝。
一些被称之为宠臣的大臣,又开始新一轮给皇帝进言,希望取消赵孝锡开府练兵之权。如果他不遵圣旨,则证明赵孝锡真存在谋逆之心。
对于这些宠臣的进言,本身就有气的赵煦,很直接的问他们一句‘如果琼州王不尊圣喻,你们做何处置。你们当中,谁有人敢承担,一旦琼州王造反的后果?’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令这些宠臣无言以对。当初正是他们进言,将赵孝锡从势力最强的西北调离,放到琼州那种蛮荒之地。可现在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败笔。
很多人都知道,如今的赵孝锡已然成了气候。先不说,赵煦这样做,更加做实流言蜚语中,皇帝流放有功郡王的流言。也会让朝廷,失去更多的民心。
望着这些邀功的庞臣,赵煦不知为何想起年少时,赵孝锡跟他说的一句话。这就是一帮拿着朝廷俸禄,却只知道耍嘴皮子的酒囊饭袋。
若非要笼络一些大臣,赵煦真想将他们全部逐出朝廷。在对待流言蜚语的问题上,赵煦根本没赵孝锡淡定,相反激起一些身为君王的怒气。
根据皇室秘卫调查到的情况,这些流传于京城中的流言蜚语,大多都出自辽国的细作。赵煦突然萌发一个念头。御驾亲征收复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从目前他所了解到的边境军情看,今天与辽国在边境的数次小冲突中,都是大宋这边占了优势。这意味着,大宋跟大辽宣战的话,或许有胜利的机会。
如果他能御驾亲征,收复被大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那么别人就不会再说,赵孝锡这个王爷比他这个皇帝更有民心,更有资格当大宋的君主。
这种贪心一旦产生,赵煦就觉得着了魔一样,立刻召来亲信的心腹大臣,商议攻打辽国的事情。而这个事情一提,大臣中便分成了两派。
一派自然是阻止,觉得赵煦此举有些冒险。而且一旦战败,大宋现在拥有的优势。将彻底的失去。到时辽国铁骑南下,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一派自然是主战派,做为赵煦的亲信大臣,他们觉得身为君主,能御驾亲征。无疑是鼓舞士气的事情,而且现在大宋的军力,对比辽国已然不输。
主战派的底气,自然是来自如今。已然被训练出的近十万控弦之士。伴随着大宋跟西夏通马市,一批批剽悍的军马。被源源不断补充进大宋之内。
有了这些战马的补充,大宋的骑兵数量,自然也在不断的增长多中。以前大宋跟大辽对战,更多是输在骑战之上。现如今,拥有这些骑兵,应该有能力跟大辽一较高下了。
看着两派大臣的争吵。赵煦自然心有不快。望着一直没表态的臣相,赵煦询问道:“章爱卿,你觉得朕的想法如何?如果与辽国宣战,有几成胜算?”
见皇帝开口询问,脑中同样在分析利弊的章惇。觉得两派说的都有理。可他更清楚,这个建议是赵煦提的,意味着赵煦是站在主战派一边的。
其次他甚至知道,赵煦为何会产生这种想法。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想输给,那个刚刚收复李朝的赵孝锡。而这恰恰就是章惇所担心的!
想到这些章惇很慎重的道:“皇上,依臣之见,对大辽兴兵还是可以。只是眼下的天气已然变冷,不适合大兵出征,如果推迟到明年开春,相信成功的把握会大些。
另外恕臣大胆,相问皇上对这次兴兵大辽,到底有何想法。是只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还是要将大辽彻底的覆灭呢?如果是前者,我们胜利的机会可能更大一些。
如果皇上想覆灭大辽,依臣之见,只怕时机尚未成熟。那怕我军如今的骑兵数量,比以前多了不少。可在骑战上,我们还是不如大辽,这点必须承认。
在燕云十六州境内,如果我们要收复失地,可以步骑结合胜之。如果离开了燕云十六州,进军草原的话,步骑必然会分散,一分散便给大辽骑兵以可乘之机。”
相比其它大臣说的话,章惇的分析则更加明确一些。可在赵煦看来,这位信任的臣相,也是赞同兴兵大辽。而他心里觉得,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已然是很难得了。
很快笑着道:“章爱卿看来,真的体恤朕意。朕多少也知道,大军出征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可每每想到,被大辽占领的失地,朕心里不甚滋味。
只要能收复被大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朕愿意多给大辽一些喘息的机会。而且在朕看来,收复燕云十六州,意味着我们拿回战略的控制权跟主导权。
没了燕云十六州的庇护,那些番邦之人,便如同无根浮萍一般。他们往后想南下,我大宋也有了护卫抵挡的城池屏障,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见赵煦跟章惇都这样说,这次的书房议事,无疑是主战派占了上风。只是在这个时候,章惇本想再多说几句,却被赵煦接下来的话给打断了。
似乎看到众人都没什么异议了,赵煦很快道:“就依章爱卿之言,让本朝百姓过个安平之年。从现在开始,兵部跟户部开始准备战争所需部队与物资。
待明年春暖花开之时,朕要亲自领兵收复燕云十六州。朕要让天下的子民看看,朕是大宋的中兴之主。在朕心上,这个压在大宋军民心头的病根必须祛除。”
望着意气风发的赵煦,了解其性格的章惇,原本还想说。这次的战事,必须选调精兵强将参与。统兵将领,要么由他或者赵孝锡担任,胜算可能更大。
只是眼下这种情况,赵煦又怎么可能,会让赵孝锡再次领兵呢?至于他,虽然文蹈武略都不错,却也不敢抢皇帝的风头啊!
现在赵煦把话已经说出来,身为臣子的章惇,只能将这些事情,尽量考虑的周全一些,准备的更充分一些。只有这样,或许不会出现他所担心的情况。
历来御驾亲征的战争,都是胜多输少。可同样有输的战事,而这种输的战事,严重的却催毁一个帝国的根基。这意味着,这种战争只能胜不能输啊!
随着御书房的秘议结束,兵部也开始忙乎起调兵遣将的事情,户部自然是储存粮食跟准备犒劳军队的军饷。没钱没粮,这仗根本就没办法打。
好在这两年,大宋的税赋不错,国库中的积蓄也够打一场战争。可户部的尚书同样担心,此战若是失败,后果一定是灾难性的。到时又怎么办呢?
连赵煦跟章惇都不知道,此次书房议室被严令外传的军机大事。在结束议事之后,至少有三封加急密折,被送到了正在琉球享受天伦之乐的赵孝锡手上。
而写这些密折的主人,其实都不知彼此的存在。这意味着,赵孝锡的人脉关系,已然发展到大宋最核心的朝堂之中。当然,这也不排除,这些通信的大臣在为未来打根基。
眼下赵孝锡的强势,朝中大臣与目共睹。谁也不敢说,未来这位王爷,不会成为大宋的九五之尊。更何况,赵煦至今无子啊!
面对一个尚且没子嗣继承大统的帝王,他一旦发生什么意外。皇帝必然会从,神宗的血脉中挑选。而眼下,这些王爷之中,谁敢说权势胜过赵孝锡呢?
未雨绸缪,本就是一些官宦之家的生存之道。加上赵孝锡在大宋军中的威望,还有诸多朝中武勋世家的支持。谁都想抱一抱这根大腿,为将来谋个好出路。
而且这些给赵孝锡写信的人,也相信赵孝锡不会出卖他们。就算被皇帝知晓,他们也可以明白告诉赵煦,这是替帝国着想,问问赵孝锡对此事的意见。
当三封密信,几乎在同一时间被送到新南城主府时。看到这三封密信,赵孝锡的神情也比较沉重。相比赵煦的乐观,他却没那么乐观。
正如章惇所想的那样,如果此战由他统领,收复燕云十六州应该不是问题。可问题的关键是,战争打的并非只是抢回失地那样简单。
用后世一句话‘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燕云十六州除了有辽国的移民外,更多还是汉族的百姓居住。就算难挡大宋兵锋,辽国也可迁移这些人口。
将那些空无一人的城池,让给大宋进攻的部队,那最终大宋看似收复了城池,实际却还是什么都没得到。如果是赵孝锡领兵,他却会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在他的计划中,只要能攻下高丽,从高丽境内出兵,堵截辽国的后路。要是大辽想迁移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就有被包围的可能性。
如果他们不迁移走那些百姓,那么收复这些领地的意义,才会变得更具份量。后世金国不就是玩的这一手吗?让大宋吃了个哑巴亏,这意味着人口才是战争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