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大宁新城
大宁新城还在修建之中,本身连城墙都并不完善,城内百姓民户、积蓄粮草,数量都非常稀少。
何况大宁处在塞北,过去明朝的时候就是因为粮草转运困难,所以明军才主动放弃了大宁卫,将大宁内迁。
几年前安北大都督府驻节大宁,靠着刘芳亮数度扫北搜套的威名,开始了重建大宁城的工作。
广袤的千里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派空旷平坦、无险可守的原野上,顺军要设法几乎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修建起一座崭新的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还不免遭到周边游牧部落的袭击。
虽然东蒙古诸部已经瓦解,曾经执蒙古牛耳的察哈尔部,已经沦为了十几个不足千帐、互相攻伐不休的小部落。
可也是正因为这样,朝廷的威名和法令,只能震慑住那些有名号的酋首豪帅,却震慑不住一些或数十骑、或百余骑,小股来袭击大顺百姓的马匪。
刘体纯卸任安北大都督的职务以后,本来品级地位等同于内地经略使的大北督一职,便沦为了虚衔。
正好当时的大长公主李徽柔,与其夫兴平伯高元照正因纳妾之事闹分局,齐国大长公主因此常居宫中,还将儿子会宁王李淳和也带到了宫中。
天子常见李淳和相貌雄壮,有类太祖,大长公主又不断进言,希望为会宁王谋取一个显赫的官职。
李来亨正因为安北大都督沦为虚衔,没有勋臣大将愿意出任这个职务感到烦恼。
毕竟安北大都督现在唯一的差事,就是出塞去修大宁城,实际上就是一个监工的活。
但因为前任的大北督是刘体纯,所以后继者的资望总也不能低于刘体纯过多,还是需要在开国元从重将中选择一人出任。
大多数勋帅们,如何愿意去做这个监工差事?
正好就让年纪轻轻的会宁王去担任大北督好了,反正会宁王李淳和是宗室郡王,由他继承刘体纯的职务,想必刘体纯心中也不会有什么芥蒂。
李淳和虽然没有太多实际的军政事务经验,但是反正安北大都督也不过一虚衔而已,他就算什么都不会,那去监工办差,总是会的吧?
这能出什么事!
结果谁能想到,准噶尔大军迂回万里,沿阿尔泰山北麓疾驰行军,一战兼并喀尔喀,再战南下察哈尔,一举就把顺准大战的主战场,从西域和雪原,变成了距离北京近在咫尺的大宁一带。
会宁王李淳和身边只有千余士兵,大多还不是精锐的战兵,只不过是些充数的工人而已。
原先活动在漠南草原一带的零散东蒙古部落,也纷纷聚拢到了僧格浑台吉的旗帜下面,蒙古大军兵力暴增,雪球越滚越大,很快就逼近了大宁城。
当时城中百姓都恐慌不已,会宁王李淳和的左右亲随,居然都在当夜逃窜,其他士兵、民工也是同样逃散屡禁不止。
他的幕僚们也都劝说赶紧抛弃大宁城,逃回关内地区。但李淳和身为大顺宗室,走了母亲的后宫路线,才谋取了安北大都督的虚衔,奉天子之命修建大宁城,此时若抛弃大宁城自己逃回关内,岂非让公主蒙羞、令天子齿冷?
李淳和看到粮乏兵病的景象,就把粮草、财物全部装载到大车上,佯装撤退,宣布即将率军撤出大宁来稳定军心。
实际上,李淳和认为东蒙古部落皆叛,漠南草原处处为敌,一旦出了大宁城的城墙,这支顺军部队根本不可能活着看到长城的边墙,一定会在半路上遭到蒙古部落的袭扰截击,最终全军覆没。
他先用缓兵之计稳定军心,接着便开始积极布置城防。
李淳和以要拆毁大宁城为借口,动员城中百姓、民工拆除民宅的建材,得以收集了大批门板、木材、砖石,作为之后守城的必要材料。
接着他又命帐中幕僚统计全城百姓人丁数量,号称是为了编组南逃时的队伍,将所有妇孺老弱、男女壮丁,全部按照籍贯、年龄、性别,编组为若干标。
这一举措,在之后也产生了很大作用。
当准军围城时,虽然人心一时大乱,但由于大宁城居民都已经接受了军事化的改编,所有人都被编入某标某旅中,因此局势很快就安定了下来,没有因为准噶尔人的突然袭击而溃败。
此外城中乏粮,所以李淳和还是借口将要撤离大宁城,而且撤退时要烧城,将城内百姓私藏的粮食,全部收集到了一起,进行统一分配。
这保证了粮食分配的极高效率,也避免了无谓的浪费。
虽然到了大宁保卫战后期,城中缺粮情况越发严重,甚至守军将所有的驴子、骡子、战马、驮马、骆驼,也都全部宰杀。
但大宁城,始终没有出现吃人肉充饥和饿死百姓的情况。
当三个多月后,权将军李玮群、制将军李元胤率部解围时,大宁城中军民,虽然人人都面黄肌瘦,一副行将饿死的模样,可到底没有出现真正的普遍饥荒。
这无疑是得益于会宁王李淳和,在围城战一开始的时候,就对城中的全部物资进行了严格的管制调控。
他意识到大宁保卫战,很可能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坚守之战,因此还特意在准军完全围城以前,亲自率兵出城捕杀牛羊走兽,放火焚烧水草,好抹平敌人在持久战方面的优势。
所以大宁围城战,虽然总共打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只有第一个月时,准军是集中了占据绝对优势的三万多人兵力攻城。
等到第二个月时,准噶尔人便为了让随行的牛羊逐水草而居,把大量兵马分散到了各地游牧就食去了。
大宁守军的守城压力,因此大大减少了。
朝廷虽然将主力全部付与刘芳亮,全力组织西军远征捣巢,力图利用准噶尔主力在东蒙古一带活动的绝好机会,彻底控制天山和伊犁河谷一带。
但是天下清议哗然,为了应付舆论,也是为了应付大长公主的压力,李来亨还是重新启用了大将郭君镇坐镇北京,并将开封宫中宿卫军也一同派遣北上,又从各家勋臣府中抽调富有军事经验的护卫奴仆上千人,又组为一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