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节目录

    -
  • 阅读设置

    主题:
    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黑体
    字号:
    14px 16px 18px 20px 22px 24px 26px 28px
  • 策行三国
  • 目录

  • 设置

  • 书架

  • 手机

策行三国 作者:庄不周 更新时间:2020-05-20 12:06:59 本书:699.86万字 本章:3370字
  • 第1817章 千秋功业

  • 田畴直视孙策,心中惊讶不已,又抑制不住兴奋。他并不反对太史慈化胡为汉的想法,如果能汉胡一家,北疆将迎来真正的和平。他反对的是太史慈将乌桓、鲜卑纳为编户的做法,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只会激化矛盾,引来更大的灾难,所以极力劝阻。

    可是孙策听他解说时很平静,又说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显然早就思考过这些问题,而且有解决之道。他有些相信太史慈所说,孙策有着与他年轻不相衬的沉稳,更有着常人不及的眼界。

    “愿闻其详。”田畴拱拱手,不卑不亢。

    孙策暗自点头。“诚如你所言,江东与塞北不可等同视之。江东虽曾是蛮夷,却与中原相似,皆以农耕为主。弱时难以逃脱,强盛时也很有所作为,对中原的威胁有限。楚国虽曾一度问鼎中原,却无法长久,终究还是得中原者得天下。通常而言,江南虽无大富之家,却也温饱有余,也不会有入侵中原的必要。”

    孙策停了一下,手指轻叩案几。“可是塞北之胡则不然。塞北苦寒,土地贫瘠,只能逐水草而居。纵有牛羊千群,一旦遭遇暴风雪,就可能是灭顶之灾。对他们来说,中原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一有机会,他们就会策马南下。子泰,你对此应该有切身体会吧?”

    田畴微微颌首,品味着孙策的话,既感到钦佩,又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只是一时说不出来。“君侯所言甚是,这几十年来幽州深受其害,尤其是鲜卑,几乎年年入塞。”

    “幽州受到侵扰还只是边境,并州的情况更严重,匈奴人的马蹄已经深入河东,随时可能进入洛阳。”

    田畴一声长叹。他奉刘虞之命去长安上计时经过河东,知道孙策说的情况并非虚构。“塞北之胡的确比江东之越危害更大,可是正因为如此,才不能操之过急,武力征服虽可奏一时之效,却消耗极大,极易动摇国本。幽州这些年虽然不断受到袭扰,比起凉州的羌乱来总要好得多。卫霍当年横行漠北,未能尽灭匈奴,反让户口耗减,光武以柔道治国,不发一卒征伐,匈奴守边,由此可见,抚比征更合适。”

    “子泰此言,我不敢苟同。”孙策摇了摇头。“若无卫霍横行漠北,匈奴焉能分崩离析?檀石槐在弹汗山立王庭时,朝廷以和亲拢络,却被檀石槐所拒,柔道何尝有用?”

    田畴语塞。

    “子泰,我并提倡征伐,穷兵黩武固然绝非治国之道,但主动放弃武力,一味仁义,也绝非上策。光武以柔道治国,募乌桓、匈奴为兵,看似一时得计,其实后患无穷。一国之安全岂能操于异族之手?面对强贼,不思强身自保,却以钱财赂贼,以贼守门户,此乃开门揖盗也,智者不取。”

    “可是征伐消耗更大。君侯虽有中原之富,数战便欠债十余亿。太史都督出征不到一月,消耗的军需已然逾亿,太史都督乃不世名将,又有君侯全力支持,方能速胜,若是换一个人,迁延数月,甚至不能取胜,又不知当消耗多少。利害相较,一目了然。”

    “我以为不然。”孙策抬起手,不假思索的打断了田畴。“比起征战消耗的数亿钱粮,文恬武嬉的后果更加危险。这次子义出征,速胜鲜卑,的确有些侥幸,换一个人也许不能这么快,但取胜没有问题。这一点,我很自信。”

    田畴看着孙策,无言以对。孙策这句话说得极有自信,但他却很清楚,孙策有自信的本钱。他本人就不比太史慈弱,麾下能征善战的将领还有不少,也许没有太史慈那么优秀,击败鲜卑人却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多花些时间罢了。

    “君侯麾下猛将如云,击败鲜卑人自是不难,可是若不能妥善安置,再逼反了他们,降而复叛,岂不是适得其反?这次之所以能速胜,固然是君侯运筹帷幄,太史都督能征善战,也与鲜卑人轻敌有关。若非他们骄狂,自投险地,而是引兵遁去,只怕是战祸绵延,幽州不能安矣。乌桓、鲜卑自有习俗,强迫为编户不如依其旧俗。”

    “不急。”孙策摇摇手,笑道:“塞北之胡不得不化的原因还没说清楚,讨论如何化胡为时过早。我很快要回中原,下次见面不知道是几年之后,既然子泰来了,我们就慢慢说,把这件事说清楚,为百年之计定个基调,开个好头。”

    田畴心里一动,领会到孙策的意思。孙策和太史慈一样,对他寄以厚望。他虽然对做官不感兴趣,却不拒绝为这样的百年大业出一份力,否则他也不会千里迢迢的赶来了。既然孙策愿说,他自然愿听。

    “是我鲁莽了,请君侯恕罪。”

    “乌桓、鲜卑以外,子泰对幽州以北的事了解多少?”

    “君侯指的是……”

    “比如夫余,比如丁零。”

    田畴有些惭愧。“我对夫余、丁零了解有限,其实就连鲜卑,我也不甚清楚。鲜卑人横跨草原,东西万里,部落逾百,即以东部鲜卑而言亦有二十余落,我们真正了解的也不过是百战、野猪等几个主要的部落,那些中小部落的情况并不熟悉,遑论夫余、丁零。”

    “是这样啊。”孙策抬起手,用尾指挠了挠鬓角,沉吟了片刻。田畴看得清晰,更加不安。过了片刻,孙策又笑道:“那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吧。根据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幽州以北不仅仅有鲜卑人,还有夫余人、丁零人,其他种族不下十余种。夫余在玄菟之北,有八万户。”

    “这么多人?”田畴吃了一惊。八万户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幽州户口最多的郡——涿郡也就这么多人,其他郡的户口都不足八万。这说明夫余实力不弱,一旦南下,又是一个麻烦。幽州的灾难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最开始有东胡,东胡衰落了有匈奴,匈奴人衰落了有鲜卑,鲜卑还没平定,又有夫余。

    “是啊,人口不少,虽说现在还没有南下之意,但是谁又说得清呢,不能不防。”

    孙策叫过朱然,取来一张地图,铺在案上,又示意田畴坐近些。田畴没有推辞,移到孙策对面坐下,探身看地图。地图画得很简略,应该是刚绘成不久,而且只是示意图,谈不上精准。地图上标出了一些部落的位置,其中就包括夫余,在两座大山之间。田畴一看就皱起了眉。从示意图来看,西侧的这座山好像就是鲜卑人常说的大鲜卑山,是鲜卑人的祖地。鲜卑人是东胡后裔,这里自然也是东胡的起源之地。现在又有了夫余,难道这里竟是塞北之胡的祖源?

    “这是一片平原。”孙策指着两山之间,标注着夫余的地方说道:“虽说这片平原还有不少沼泽,气候也非常寒冷,却能养活不少人。可是这片土地也有不少问题,生活不易,所以这里的人天然有一种倾向,一旦种群壮大,一定会走出去,其中南下是最好的选择。”

    孙策在图上划了一道线,在玄菟的位置停了一下。“然后又有两种选择:一是进入辽东,一种是沿辽西的海岸进入中原。所以在这里的战斗注定不是一时之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对峙,对人力、物力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孙策指着地图侃侃而谈,向田畴解说东北的形势。这里面既有郭嘉刚刚收到的消息,也有他之前的记忆。在中国几千的历史上,东北走出了太多的少数民族,在中原立国的不在少数,其中最显著的自然是女真,这个从白山黑水间走出的少数民族两度问鼎中原,最后一次还统治全国近三百年,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如今他来到这个时代,有机会从源头处理,自然不能轻易放过。

    这时候的东北与后世的东北还有不少区别,比如后世称为黑土地的那一片地方现在还有大量的沼泽,不仅不可能开发成北大仓,也不太适宜大量人口居住。可是正因为如此,这里发源的少数民族天生就在向外开拓的动力。换句话说,如果不加以重视,这里就是一个麻烦发源地。

    就目前而言,他还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占领这片土地,经济上也不允许,但是他要在这里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不是长城,两千年的历史证明,长城拦不住少数民族的脚步,反倒有可能成为中原人偷安的根源——他要在北疆推行汉化,将战线不断向前推,同时不断融合这些发源于白山黑水间的民族,让他们无法形成气候。一百年不够,那就两百年,两百年不够就五百年,汉人的脚步总有一天会占领那些地方,什么女真、契丹都没机会,连毛熊都别出现,这里只有一个民族,那就是华夏。

    “幽州是整个华夏衣冠的北大门,这道门只能由我华夏衣冠来守,大门内外不能有非我族类,如果有,那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杀了,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二是化胡为我。只有他们成了华夏衣冠中的一员,愿意为守护华夏文明而战,我们才能放心地让他们担负起守门的重任,否则便是引狼入室。”

    孙策说完,呷了一口水,看着听得入神,上半身几乎伏在案上的田畴,笑道:“子泰,你选哪一个?”

    田畴如梦初醒,慢慢直起身,一声叹息。“太史都督说得没错,君侯建的是千秋功业。”

  • 阅读提示:按键盘方向左键(←)向前翻页,按键盘方向右键(→)向后翻页,按键盘方向上键(↑)向上滚动,按键盘方向下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