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因缘际会
三日后,枋头。
“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三哥今日一去,他日不知何时能再相见,一想起,实是让人愁绪顿生啊。”
“别,别介,鹏举啊,你这人什么都好,就是没事喜欢掉文这个毛病不好。咱们江湖儿女,本来就是有今天没明天,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哪顾得上什么离愁别绪啊?别整这套,你若想着俺,那就没事多送几坛酒给俺,这样,就算他日做了你的刀下鬼,俺也照样感激你。”
“三哥说笑了。”王羽讪讪笑了。
对这位外表粗豪,肚里有乾坤的张三爷,他是很欣赏的,从前世就是这样,所以他才明知希望渺茫,依然花了不少心思来笼络。可是没办法,谁让他晚了一步呢?
几天前,刘备在许攸的帮助下,说降周昂等十余名袁绍旧部,势力席卷符离以西的大半个谯郡,以及汝南北部,并且向沛国蔓延的消息,终于传到了高唐。
本来沉浸于酒乡和高唐新城繁华热闹的张飞,一听就坐不住了,向黄忠要了一匹战马,连夜赶来了魏郡,向王羽辞行。
事到如今,王羽也知道,留人是留不住了的。
其实他留张飞,与其说是需要对方的战力,倒不如说只是为了弥补前世看小说的遗憾。跟着刘备,关、张都只能悲剧收场。
二人对刘备的忠诚,都毋庸置疑,但刘备共患难时还好,富贵后,做得就不怎么地道了。入属后,他对待两位义弟用的同样是权术,而不是向从前那样推心置腹。
关张之死,未尝不是刘备权术所导致的结果。
关羽还好,毕竟是兵败身死,算是死得其所,张飞就死得很冤枉了。敬重英雄的王羽前世就替他不值,而张飞归刘,悲剧只怕依然无法避免,他很想改变点什么。
不过,王羽也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和历史上的曹操差不多,张飞则和关羽一样。既然张飞去意已决,除非强留,否则肯定留不住人了。
强留肯定不行,杀一个张飞容易,寒的却是天下豪杰之心。王羽当然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一次,他学的还是曹操,直接摆了个隆重的仪式,亲自礼送张飞南下。
这样,刘备固然得回一员大将,但自己宽仁待士的名声,势必也广为传扬。在这一点上,关、张应该都会帮忙,刘备想栏着都不行。
“好了,就送到这里吧,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婆婆妈妈的?你军中事务繁多,本也没这许多工夫。”一行人且行且谈,很快到了河口,张飞大咧咧的一摆手,道:“那些仪程什么的就算了,拿着怪重的,也没什么用,就当俺收下了,你让人多给俺装几坛子好酒才是正理。”
“……便依三哥。”王羽气结,金银细软重,酒难道就不重吗?
“少拿你点东西,将来沙场重逢,俺也不用缩手缩脚的,你说是不?嗯,你小子贼精贼精的,又有贾胖子那老狐狸出谋划策,再加上子义、子龙他们几个的武艺全不在俺和二哥之下,将来大哥八成不是你的对手……”
分别在即,张飞的话突然变多了,他絮絮叨叨的说着:“不过啊,打仗这种事,没打过之前,胜负谁也不知道,你说呢?其实要俺说,咱们都是扶保大汉的,有什么好互相打的?将来有机会,你和大哥好好谈谈也就是了。大哥是个明事理的宽仁君子,你们应该能谈得来才对。”
他也不等王羽回答,左手倒提蛇矛,右手执着王羽的手,眼看着拉着几十坛酒的平板螺车上了船,环眼中终于有了些依依不舍之意。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鹏举老弟,不管将来如何,俺老张都承你的情。将来若有事用得着俺,只消不干碍大哥的大事,你只消送个信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说罢,他拱拱手,转身登舟。
艄公一声吆喝,手中长杆一撑,渡船缓缓离岸而去,驶入了大河的滚滚波涛之中。
王羽心中千念百转,最后化成了一声叹息,转过头时,发现众人都看着自己,特别是太史慈的一双眼睛,亮晶晶的,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子义,你怎么了?”王羽诧异问道。
“吟诗啊!”
太史慈圆睁着眼睛,理所当然的回答:“这个时候不是该吟诗吗?就刚刚那句黯然销魂者什么的,听起来就很有味道,应该还有下句吧?说起来,主公您很偏心啊!元直去河东,您就做了诗给他壮行,子龙北上募兵,俺去清河,您都没作诗给咱们,这不是厚此薄彼吗?”
“……”王羽的眼睛也瞪圆了,我擦,现在不是汉朝吗?在汉朝抄诗,也能抄出后遗症?
天地良心,自己抄诗什么的,只是为了假扮有点文化素养啊!要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说话都文绉绉的,自己又当了一方诸侯,哪儿犯得上挖空心思琢磨这些东西啊?
抄诗也不是随便就能抄的,要应景不说,还要考虑诗里面的典故,到底能不能说得通。要知道,现在是汉朝,后世很多诗句里的典故,现在还没发生呢。
至于太史慈说的那个……好吧,别说下面是啥了,王羽连下面有没有都不知道,他同样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只是在武侠小说里看到了,念着顺口就记下来了……
至于徐庶那个,王羽本也只是念及太行山的艰险,随便感怀了一下,装装深沉,谁知道就被徐庶给记下了,还追问不休。
刚巧老曹的几首诗都大气磅礴,很对王羽的胃口,还真就记得全句,干脆就念给徐庶听了。结果,现在竟然变成壮行色的仪式了……
一想到将来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要打的那不知多少场的大战,王羽只觉未来一片黑暗。这么多场仗,每次有大将单独出征,自己都赋诗一首?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了啊?
“咳咳,其实啊,那天本将只是想到太行山路艰险,觉得元直很可怜……”王羽试图岔开话头。
“某也很可怜啊。”太史慈紧盯着他不放,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主公,您别忘了,等河东的事情处理完,某可是要泛海去辽东四郡,然后还要去你说的那个倭岛的。”
赵云看不过去了,替王羽分辨道:“那还不是你自己找的……”
他是厚道人,说的也是公道话。渡海的计划中,凶险基本不是来自于人,所以王羽根本没打算投入什么战力,跟别提让太史慈这样的上将出马了。
不过,太史慈是个闲不住的,最爱冒险。他听说了这件事,也知道青州短期内没仗可打,就死皮赖脸的缠着王羽,要参与出海。王羽被他缠得没法,想想自己拟定的路线应该风险不大,于是就答应了下来,太史慈这才突然从亲卫大将,变成了水军统领。
太史慈突然拿这个说事儿,显然不怎么厚道。
王羽欣慰道:“子龙才是正派人,和没脸没皮的子义,还有狡猾的元直一点都不像,你们三个在一起,子龙也算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了。”
太史慈一蹦老高,口中直嚷嚷:“看吧,看吧,主公又作诗给子龙了,这不是偏心是啥?元福,你别傻笑,军师,你也别偷笑了,快来评评理。”
“好吧,好吧,答应你了,答应你了,等你出发的时候,我肯定作一首好诗给你。”王羽知道太史慈胡搅蛮缠,主要还是为了驱散自己的离愁别绪。不过这个横生出来的壮行仪式大是不妥,万一将来大家都要,自己岂不是只能找枪手了?
王羽摇摇头,把这个念头甩得远远的,然后在心里自我安慰着:嗯,不要紧,汉朝人应该不喜欢作诗,说不定只有太史慈一个人喜欢瞎搅和了。
安抚了太史慈,他转向贾诩道:“对了,文和,你刚才说河内有军情,很急,却不紧急,到底是怎么回事?”
“哦,也没什么。”贾诩正愣愣的有些出神,随口答道:“周毅在孟津没能达成目标,最后差点陷在城里,后来出来了个叫魏延的,很有几分蛮力,把周毅他们接应出去了。此人自称也是名录上有名之人,某查了一下,发现此人的名字居然很靠前……”
“什么?魏延?”不经意间听到这么个喜讯,王羽大吃一惊,竟是失声叫了出来。
他记录下的名将中,魏延属于最难找的一类,原因就是资料太少。王羽甚至不确定,现在的魏延到底多大年龄,有没有成年,后世的记载太过简略,别说是他,就算是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也未必能确认这些资料。
不过,魏延的本领可不一般。蜀汉后期,就靠他支撑大局呢,要不是他和诸葛亮相处的不咋地,两人齐心合力,说不定真能打出一番局面来。
没想到,这员大将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自己面前,该说有趣呢?还有是有趣呢?反正是很有意思就对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