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事未毕,暗潮已动
蒙恬这一商议,就是足足两天的时间没见人影,把嬴高直接给晾在了大营里,不过够意思的是,每天酒肉倒是不断,而且只要嬴高提出想要去哪,总有蒙恬麾下的将领带着他参观。
但是,这些带着他参观的将领对于嬴高所提出的关于蒙恬和他们商议分兵进度的问题,却都是一问三不知。
虽然嬴高在来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些长期战斗的准备,但他当然希望快一点解决此事,因为针对陈县的动作自己已经做出去了,而接下来会不会有什么狗急跳墙的家伙,他心里还真就没谱。
所以说按照嬴高的想法,他得把兵调到该调到的地方去,这样的话一旦有狗急跳墙的家伙,他好在墙外直接一刀一个被结果了,这样一来,才能真的从根子上断了绝大部分反秦者的念想。
至于省下的极少数顽固分子,嬴高相信各个击破了也就完事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有的时候当你稍微有点耀眼的时候,你身上发出的光会照射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去,而嬴高没想象到的就是他当上储君的光已经早就照到了会稽郡去了。
俗话说的好,反秦势力不可怕,就怕首脑有文化啊……
而如今在嬴高还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有文化的楚国贵族项梁的大网,已然是悄悄的铺开了。
在陈县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二三十个反秦势力,由于新任县令,老秦人徐公的到来而颇有些惴惴不安起来,徐公前脚到了,有几个势力后脚就暗中离开了陈县。
这离开势力的始作俑者,自然正是魏国的张耳和陈余,他们是绝不想当了出头鸟的,也不想让魏国那几个可怜的势力被徐公新官上任三把火给抓了典型,所以只能敬而远之,到他处等待机会去了。
而和他们不同的是,数目最为庞大的楚国反秦势力却并没有撤走,只是纷纷从自己之前所占领的那些个山头上撤了下来,之后纷纷消失在了陈县附近的丘陵湖泊之中,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这要是嬴高在这的话,一定会对这样有组织的撤退产生庞大的危机感,但是初来乍到的徐公却并没有观察到这样的变化。
那些个原来就在陈县的官吏一个个都被之前的嬴高吓得成了呆头呆脑的鸵鸟,徐公到了后全都成了只会点头的傀儡了,这样虽说是巩固的徐公的权威并且大大的方便了徐公的管理,但是却没法给徐公提供一丁点有用的线索。
就这样,徐公倒是按照嬴高的要求一到了之后就开始彻查各个山头上的反秦势力,但是最终经过好几天的调查得到的结果就是有是有,但是上规模的也就那么几处,并没有像嬴高之前交待给他的那么严重。
见情况有了好转,徐公没怎么招呢,倒是先把之前被嬴高留下来暂时代理县令之责的县丞给好生夸奖了一番。
殊不知这个家伙在嬴高离去的那一段时间里面除了安抚这个就是安抚那个,当真是一丁点剿匪的事都没去做,如今得了新任上司的安抚,那当然是安然承受这份荣耀了……
于是乎,徐公到了这陈县之后,兢兢业业的调查了一番之后,倒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下了一两个规模还算不小的势力。
但是立下功勋的徐公在兴奋之余并没有发现的是,这两个势力都是齐国和韩国这样原本就不应该有多少的势力,像赵国和楚国这样的反秦大户,却一个都没有发现。
徐公的头三板斧,那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打实的取得了效果,捉住了匪首的,但是这三板斧过去了之后,力度肯定也就不如从前了,这倒不是徐公有多么的懒,而是大波的势力被他给拿下了之后,剩下零星的就只能一点点来了。
正在徐公对陈县周边的反秦势力进行着彻底的整肃的时候,在距离陈县不远处,一件在这个朝代几乎每一刻都会发生的事儿正在进行着。
一队前往上郡戍边的服役之人,足足有上千之数,正在赶赴他们的目的地。
每时每刻,在大秦的土地上,或是去戍边的,或是去修路的,或是去修宫殿的,总之各种徭役那是不一而足。
原本在战争时分和刚刚统一的时候,徭役是并没有这么重的,而且战争多的好处就是时常有在战场上勇猛的家伙用不了几仗就拿到了大秦的四级爵位不更,从此和徭役说拜拜了。
但是这多年的和平所造就的,是越发多了的徭役,而且没了战争,再没有人能从一介黔首迅速的上升到不用服役的程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也就剩下百姓对徭役之苦的抱怨了,但是这种抱怨,又有几个县令敢于把它上报到咸阳城,就算是有零星的几个上报到了咸阳城,又怎么会出现在始皇帝的面前。
所以说有的时候并不是帝王偏听偏信,也不是帝王智商不够,而是他没法接触那么多真实的世界罢了。
在这一队数目并不小的戍边队伍里面,看似普普通通,但却因为一个人的存在,使得这个队伍充满了变数。
此时,这个人正走在队伍的最前方,此人虽然身着黔首服饰,但生的却是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加之浓眉大眼,鼻直口阔,一看便是个颇有威信之人。
此人的确是在当地颇有些名声,和沛县的老小子刘季一样,他也是个好交好为的主。
但是和刘季的油嘴滑舌不同,这个家伙平常挂在嘴边的话却是“等以后哥们几个有了钱,可别忘了我啊!”再不就是“你们这些小家雀,哪里知道我大雁能飞多高?”
虽然大家对他的话都是嗤之以鼻,但是这家伙人还是不错的,在颍川郡阳城县也算是一号,所以说但凡徭役里有他的时候,总能混个屯长啥的当一当。
这家伙不用说,自然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开创了华夏历史上农民伯伯揭竿而起先河的陈胜了。